那时候钱培琛每天都会在格林威治村第四街的一个篮球场附近画画,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到上百美元,但大多数时候画一天也就只能赚到十几美元。那时纽约的治安不是很好,他的身后就时常有随地大小便的路人。有一次他画到凌晨,口袋里揣着冒着寒冷在路边画了一天肖像才赚到的几十美元去坐地铁。一名黑人走过来问他“现在几点了”,他刚看了眼手表,一支枪就抵住了他。他抢走了他仅有的钱……
最困难的时候钱培琛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和陈丹青一起拿着泡面到中国城的亲戚家烧开水泡着吃。
日后当陈丹青赚到了一些钱,每次在中国城的面馆吃饭,哪怕吃了5美元的面,他也要把5美元的小费重重拍在桌上。
90年代初的时候,1939年生人的钱培琛已经快50岁了,仍然沦落在纽约街头画肖像,住在皇后区的贫民区。1981年到美国留学已经快10年了,他一直盼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将妻子接到身边,但是他的画作却一直无人问津。
有一次靠着街头画像攒的钱他委托一名“律师”帮他办绿卡,结果那名“律师”竟是个骗子,卷走了他的钱只给了他一张假绿卡…那一次钱培琛真的哭了,但是纽约这个城市不相信眼泪。
他的命运正印证了那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第一句话: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时的钱培琛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会找上他,而且是因涉嫌一起案值数千万美元的名画造假案。
2011年11月29日,富翁皮埃尔·拉格朗日打算出售他的收藏,这是一幅美国抽象派表现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2007年时,他以1700万美元从美国纽约上东区的诺德勒画廊购得。拉格朗日将画作进行司法检测,发现画中含有一种上世纪70年代前尚未出现的黄色颜料,而署名波洛克的《无题1950》完成于1950年,且波洛克于1956年去世,这显然是一件伪作。
拉格朗日十分气愤威胁对165年历史的诺德勒画廊进行诉讼。
诺德勒画廊出售赝品的事情引起了更多收藏家的警觉,其中德·索尔夫妇曾经花830万美元在诺德勒画廊买下过一幅罗斯科的画,经鉴定同样为赝品。德.索尔先生曾是Gucci的总裁、苏富比拍卖行的董事会主席。买到假画的夫妇俩将诺德勒画廊告上法庭。
当美国司法部展开调查时,发现所有这些画作均来自纽约皇后区的一位叫做钱培琛的中国人。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穷困潦倒的钱培琛遇到了“贵人”,长岛艺术经纪人格拉菲拉·罗萨尔斯与男友男友何塞·卡洛斯·博甘提诺斯·迪亚兹。虽然他们没有买下钱培琛自己的画作,但是他们给了他另一条赚钱的路,就是临摹名家画作。
美国的中产家庭由于买不起真品,因此常常会购买临摹作品作为家庭装饰。而美国法律中,临摹作品甚至签上原作者的名字都不算违法,只要不是作为真品拿去卖就没有问题。
这样的画,好一些的能卖个几千美元,而罗萨尔斯每一幅画付给钱培琛几百美元。临摹名家作品的收入比起在路边画肖像要好得多了,他也能更早的将家人接到身边。
于是钱培琛和罗萨尔斯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合作”,过了一段时间罗萨尔斯让钱培琛试着以名家的手法进行“创作”。根据罗萨尔斯的要求,钱培琛用古老的颜料和日晒、灰尘等做旧方法,制作了足以乱真的名家名作前后63幅。
这些“名作”被罗萨尔斯和迪亚兹拿到美国最古老的诺德勒画廊,编造一个匿名藏家从原作者手中购买画作的故事,向收藏家们展示。
由于钱培琛的画作实在太“真”。其中一名受害者将其200万美元购得的波洛克的《无题1949》拿到国际艺术研究基金会去鉴定,结果是无法鉴别真伪。
这63幅作品包含了“波洛克”“罗斯柯”“德·库宁”“纽曼”“马瑟韦尔”等大师作品的伪作,总共卖出了8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亿多)。其中罗萨尔斯和迪亚兹分得非法收入2000余万美元。他们住在长岛的大别墅里,开着45万美元的迈巴赫,到皇后区的贫穷中国画家手里买画,然后卖给一群全世界最有钱的人。
而钱培琛每幅画仅获得几千美元的“手工费”,单幅最高不超过8000美元。
案发之后钱培琛始终否认自己对作品被当做真品出售知情。
联邦调查局探员质问钱:“你现在住的是皇后区一幢普普通通的三层楼房,而画廊经纪人住的是价值不菲的别墅。难道你不觉得这有问题吗?”
钱培琛:“小老板的本事怎么那么大、那么会挣钱呢?”
《纽约时报》对此案刊文:身陷名画造假风波的传奇画商,迪亚兹30多年前从西班牙来到美国,当时他几乎身无分文,只能讲几句英语。很快,他就飞黄腾达,过上了惬意的生活。
迪亚兹几乎和钱培琛在同一时期到美国淘金,钱培琛一直在挣扎求生,在纽约街头画像,而迪亚兹却混的八面玲珑,泡到了艺术品经纪人女友,出入上流社会,将几百美元从钱培琛手中买到的画以几百万美元卖给收藏家们。
人生的际遇竟会差别如此之大。
后来迪亚兹在西班牙被捕,很可能面临引渡和99年监禁。
当记者问钱培琛如果回到当初,是否会拒绝画这些作品时,钱培琛回答:
“不会!我至今也不后悔当时的选择。我主攻的就是抽象表现主义,我通过研究,试图走进这些人的头脑、内心,揣摩他们创作的思考方法,乃至情感。”
钱培琛本人抽象画作
这场惊天伪作大案导致美国最古老的画廊关门,余波至今未消,除了少数藏家进行了庭外和解,还有很多藏家出于面子尚未做出反应。
同时这个案件还展示出这样一个现实,钱培琛的画作并不完全是临摹,更多的是通过“扮演名家”而进行的重新创作,而这些画只要打上名家的名字的就价值连城,而写上钱培琛的名字就一无是处。人们对艺术品的估值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很显然,这种估值中审美占比被狠狠的打脸,是这些名家画作的稀缺性,被作为了一种潜在货币,起到财富储存的作用。
当钱培琛画出这些和名家有着同样审美元素的伪作,稀缺性就被打破了,价格从上千万瞬间变成了几千块。
一幅名画的估值,包含了它的审美元素,画家本人的名气,以及稀缺性,和购买者意愿。
而这些荒唐的伪作大案,很明白的显示出,一幅画作能卖到多贵,很大程度取决于画廊的营销运作和收藏家的态度。
在艺术领域,消费侧而不是供给侧主要决定了谁的画价值连城。
现在钱培琛也有了自己的画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