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知识信息 > 雅克·路易·大卫和拿破仑

相关商品

  • 海潮
  • 海潮
    本店售价:¥4900元

浏览历史

雅克·路易·大卫和拿破仑
温钦画廊 / 2010-12-23

  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 )又译: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年8月30日 - 1825年12月9日) 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

  大卫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当上代议士,投票赞成处决路易十六,自此,使他成为美术上拥有最大权力的人。他画了很多巨大的宣传画─如《荷拉斯兄弟之誓》《理性的飨宴》等,此外他又着手绘制为革命而牺牲的—《马拉之死》纪念肖像,戴维的妻子因他过于热衷革命而与他离婚,后来一度被捕入狱,经他的妻子及学生多方奔走陈情,才获释放。经此事件后,他们才破镜重圆。1798年,他所画的一幅《萨比奴的女人》画里,蕴涵着对妻子的感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古代的憧憬。   同年因崇拜拿破仑,而成为他的拥护者,拿破仑也乐于利用他的绘画才华,来为他作宣传。于是画了歌颂英雄事迹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并在1805─1807年间画了一幅包括百余人的巨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以及后来的一幅《颁赐军旗的君王》。在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的势力瓦解,他逃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终老该地。

 

       大卫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发言人。他在大革命与帝 国期间支配法国艺术,致力于大革命之政治与艺术的罕有的结合。法国大革命促进对历史的兴趣及英雄题材的画,法国革命者喜欢把自己看做再生的希腊人的罗马 人,绘画也反映出对罗马宏伟的爱好。这种新古典主义风格最重要的画家就是大卫。大卫喜欢描绘的题材是古代的传说历史,使用和古代精神符合的技巧表现出来。 他极注重古代艺术的形式节奏,即使表现一种强烈情感,也用了极其冷静与均整的手法,素描精确 ,轮廓秀美,但却充满娴静与孤冷的情调。大卫最著名的绘画有《拿破仑的加冕礼》、《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等。由于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 也留下拿破仑画像。您可从他的油画中体会他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所强调的高贵的单纯和静谧的伟大。

 

        拿破仑虽然是个法国人,但他的名字却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他的才能与野心,因为他的种种传说。可是对于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旗手、画家达维(又译大卫),除了美术界之外,多数中国人就很陌生了。然而,达维创作的巨幅油画,却把他与拿破仑的命运紧密连在了一起。



         达维的宽6.1米、长9.31米的巨型油画《加冕礼》,就是描绘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旷世之作。为了这幅油画的创作,达维殚精竭虑、 废寝忘食,从1805年起草,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不难想象,拿破仑把这样一个绘制重要的历史事件的任务交给达维,没有对他的绝对信任与信心是不 可能的。



达维果然不负众望。在肖像创作和色彩运用上,《加冕礼》几乎达到那个时代新古典主义的顶峰。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力作啊!整个画面除了位于正中的拿破仑 一人举起皇冠呈现动感外,其他130多个出席者都屏住呼吸。没有动感的画面,展示着一派严肃、庄重、静谧、凝重的气氛。巨画的冷色调衬托着多数人物敬畏、 游移的目光,似乎又蕴含着某种玄机,凭空增添了几分神秘。

达维的《加冕礼》一共画了两幅,一幅现存卢浮宫,一幅现存凡尔赛宫。两幅一模一样,惟一的差别是在画面中某一女眷的着装色彩上。凡尔赛宫那幅着白纱,另一幅着红纱。

值得后人回味的是,拿破仑怎么会与达维心心相印,而作为极有个性、并在法国大革命中又极有声望的“宗师级”艺术家又怎么会成了拿破仑的宫廷画师了呢? 对这样一个历史之谜,我国史学界特别是美术史学界总是以某种迂腐之见来加以评判,认为是达维背叛了当年的“革命理想”,投怀送抱委身于拿破仑的赫赫权势云 云。这种观点的简单逻辑就是首先把拿破仑称帝视为历史的倒退与反动,故而认为一切为其服务者也均为逆历史而动者。达维为拿破仑作画、充任宫廷画师,不是 “革命的叛徒”不是变节又是什么呢?

那么,就让我们试着解开这个历史之谜吧。

达维是时代的艺术骄子。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达维弃画从政,奋不顾身地投入了推翻封建制度的洪流中。在这个时期他担任了国民议会的议员、公共 教育机构的成员,还是安全总委员会的委员,一度还当选为国民议会的主席。可以说,达维的才能和名望都使他成为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文化形象。正是因为如 此,达维的政治倾向也使他在艺术上不知不觉冲击甚至摧毁了传统的美术观念,使法国绘画艺术第一次从圣像、古典故事中“解放”出来,而使艺术家目光投向了轰 轰烈烈的革命现实与实践。在这个时期,达维的画作不多,但张张都很杰出,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马拉之死》。

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号称法国大革命的“三杰”。马拉的文章、演说极具煽动性,是大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鼓动家,人们说他是“革命之火”。然 而,1793年7月13日,这簇革命之火却熄灭了。女保皇党夏绿蒂·科尔兑借着申请困难救济之名,来到马拉办公处。就在马拉审读她的报告时,夏绿蒂一刀刺 中马拉胸膛,使之当场毙命。

马拉的死震惊了整个法国,无数人涌上街头举行集会。有人在这时高喊:“达维,你在哪里?”“你要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发抖,这是人民的请 求!”达维大声回答:“我一定画!”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就在马拉遇害的前一天,达维还与马拉见面叙谈。战友之死对达维的冲击与震撼,使他终于重操旧业, 创造了一幅在西方美术史上很有地位的力作《马拉之死》。

就在达维创作《马拉之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其实已经开始走向低潮。雅各宾党的软弱与动摇使这场革命的成果有可能丧失殆尽。相反,只有出现一个强势政 府,才有可能一方面把革命的成果巩固下来,击退封建复辟势力;一方面又可以代表新兴的法国资产阶级的资本增值的诉求,扩展领土,掠夺财富。法国国内的这两 种主流情绪烘托出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拿破仑。拿破仑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雅各宾的联系,使他深知革命的真谛;他的军事才能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走出国门,劫 取财富的利斧利剑;而他的个性和野心又使他能毫无忌讳地实行集权,并最终当上皇帝。当革命党的软弱、犹豫、徘徊招致封建复辟势力日益猖獗时,法国资产阶级 和所有“第三等级”的广大民众都渴望政治生活出现大转折,至此,一个走马换将的时机成熟了。屡立战功,声望如日中天的拿破仑抓住时机,发动政变,推翻雅各 宾党的政权,走上了历史舞台的前台。

在政变之初的1794年,达维也有一段短暂的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流亡。然而,作为一个时代骄子的革命家兼艺术家的达维,很快就意识到拿破仑就是他所渴望 出现的法兰西英雄;是秩序的重建者,是革命的巩固者,又是使法兰西精神在欧洲甚至在世界得以张扬的天才。大概是从小就受古典主义画派的薰陶吧,根深蒂固的 英雄崇拜以及他对雅各宾党后期执政能力和社会混乱的失望,使达维义无返顾走近了拿破仑,担任了经过改组而重新恢复的美术学院的领导人。1799年,他为拿 破仑画下了一张素描,拿破仑竟然乖乖地在达维的画架前呆了3个多小时。接着在1800年,达维又创作了一张讴歌拿破仑战功的名画《越过阿尔卑斯山隘》。战 马嘶鸣,英雄孔武,大地颤动,云聚云散。与传统的历史画不同,虽然整幅作品中只突出了拿破仑一个人,却好像听到他身后有千军万马在欢呼和涌动,加上主人公 翻卷的红色斗篷和镇定的眼神,恰如其分地处理了动、静关系。

达维创作《加冕礼》时是拿破仑主政法国的鼎盛时期,就在他构思启动的时候,传来了法国军队以少胜多、在奥斯特里茨大败俄奥联军的消息。而在此画的整个 创作过程中,也是捷报频传。拿破仑以辉煌的胜利一次又一次打破反法联盟,几乎击败了所有的欧洲大国。拿破仑这个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的皇帝”的人,挟大 革命的风雷,犹如摧枯拉朽,极大地震撼与瓦解着当时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在这样一种社会气氛和社会情绪影响下,达维也就必然会妙笔生花了!

然而,《加冕礼》问世10年后,拿破仑和他的帝国就崩溃了,经过几番波折,拿破仑终于在滑铁卢彻底战败,于1815年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6年后病 逝。拿破仑为什么会失败,其中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但显而易见的原因,至少有三条。一是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尚强大,未到全面解体时,加上拿破仑不敢在占领地实 行诸如解放农奴等的反封建措施,使各国封建君主终于有机会纠合一处,改变了作战双方的军力平衡;二是为法国大资产阶级利益奔波的拿破仑对欧洲多数国家实行 了掠夺性政策,激起了各国的反侵略民族感情;三是拿破仑本身在军事战略与战术上的失误,特别是进攻俄罗斯、围困英国这两大战役意图都是不适当的。

随着拿破仑传奇性的军事行动的结束,随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被逐出政坛和公众视野,达维的激情与幻想也受到了重创。这个为改革法兰西社会、振奋法兰西民 族奔波27年的伟大画家兼革命家此时已年近古稀。为了远离复辟了封建制度的波旁王朝,他宁可流亡国外,拿破仑下台后仅1个多月,他就自我放逐到比利时的布 鲁塞尔,并于9年后客死他乡。此时,拿破仑在孤岛上已去世4年。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