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马蒂斯:缤纷鲜艳的色彩

相关商品

浏览历史

马蒂斯:缤纷鲜艳的色彩
温钦画廊 / 2022-12-23

 

 

1906 年 4 月,在文学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家的一次聚会上,毕加索和比他大 12 岁的马蒂斯相遇了。那时的马蒂斯早已成名,而毕加索还只是在蒙马特高地“洗衣坊”的穷画家。

 

初次见面,马蒂斯就敏锐的感受到,这个年轻人将会是自己极大地威胁。只是,当毕加索全情投入立体派风格的创作中,马蒂斯的态度却又一直都颇显矛盾和谨慎。

 

就比如,马蒂斯也会对人物进行分裂和“变形”处理,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让物体看起来更有力量,而不是将其纳入某种外部的结构中”。这被后人视作马蒂斯的“保守”之处,也是他与毕加索的最大区别。

 

先来看马蒂斯的这幅油画作品《蓝色裸体》,这在公众视野中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蓝色裸体》所显露的特质更像是毕加索的,而不是文质彬彬的马蒂斯所为。

 

这幅画不是安格尔式的美而精致的裸体,也不是马奈式的坦荡而自然的裸体,它几乎是丑陋的——男性化的头部和肩部,突兀的比例分布,粗犷的线条,不一致的视角,暧昧不清的蓝色与紫色。

 

可以说,它看上去更像是某种矛盾的集合体,既透明又结实,既丑陋又充满活力。它以丑陋表现美,以混乱不堪抵达真实,它表现的是一种新的不安和新的困境。

 

但马蒂斯并没有因此频繁地使用立体派的分裂式构图,他的犹豫与点到即止。这一切来自他对内心直觉的尊重——“它(立体主义)还是不能触及我最深沉的情感”。

 

那段时间,马蒂斯在“立体”与平面之间辗转不定,时而以平面、简洁的造型语言来创作,时而以象征和分裂的手段来表达内心痛楚。但他到底没能成为一个坚定的立体主义者,他还是马蒂斯,而不是另一个毕加索。

 

创作于 1912 年的《对话》,被认为是马蒂斯最袒露心声的作品之一,暗含着马蒂斯与妻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一个在毕加索那里,可以演绎成极端风格的题材,但马蒂斯做得冷静而克制。

 

那个穿蓝色条纹睡衣、身体僵直的男人,被认为是画家本人境况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他眼神空洞,双手插于衣袋之中,给人无法动弹之感。而对面椅凳上那穿黑衣的女人,则神态自若、咄咄逼人。

 

画作名为《对话》,其实各不相让,无言以对。与蓝色房间里近乎凝滞的气氛相比,窗外一角却绿意葱茏,呈现安宁、祥和的景致。

 

这种极具对比性的装饰性结构,几乎是马蒂斯的独创,好像所有的矛盾和对峙在他那里,都是可以得到调和的。至少画面本身的温和、宁静和深邃将一切都遮盖起来。最终,观看者认同的还是那个低声絮语的马蒂斯,而不是咆哮者的形象。

 

一年之后创作的《马蒂斯夫人》,由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幅肖像作品尽管被视为“塞尚画派和立体主义的结合”,但在当时的立体主义中,描绘一张可以被辨别的人脸,被认为是不可能之事。

 

可见马蒂斯并没有简单地效仿立体主义,他只是取立体主义中能为己所用的东西,来强调自我特性。在他看来,所有的夸张和变形,都应该经由感受的确认,并符合模特儿的形体特征。

 

马蒂斯无法让自己像毕加索那样自由地、肆无忌惮地切开人体,随意拼接它们,这是他无能为力,也是不愿为之的。而马蒂斯之所以成为马蒂斯,正是因为他彻底的真诚和坦白,对真实或真相从不采取回避态度。

 

晚年的马蒂斯用纸张、别针和剪刀创造出另一个世界。那里有鲜花、苹果和树叶,有鹦鹉和美人鱼,有一千零一夜和国王的悲伤,当然还有《蓝色裸体》。

 

纯粹的色调,极简的线条,空隙之间所形成的人物的形体——一个全新的属于马蒂斯的形式呼之欲出。它几乎是完美的,是“色”与“形”的完美结合。

 

它是蓝色的,是尼斯小礼拜堂屋顶上的那种蓝,它与蔚蓝色的地中海相对应,是所有蓝色中最纯粹、最明亮的部分;它既是心灵的絮语,也是梦,是马蒂斯所能梦见的最宁静、最古老的事物。

 


来源:美在高处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