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60多岁的油画家蔡景楷来说,首都北京已是他今后的养老之地,但故乡温州,仍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不但把自己平生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安置在五马街,寄托了自己的乡恋之情,还把自己对家乡街巷的回忆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画成一幅幅动人的油画。不久前,北京美术出版社把这些回忆散文与精美油画结集为《他乡故乡一扁舟》一书,出版发行。对于家乡那一条条古朴幽长的小巷,他有说不完的回忆。
旧街巷深嵌着城市传承的根
蔡景楷出生于温州市区五马街高公桥。家居市中心,他稚嫩的脚丫几乎踏遍了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那一条条散发着沧桑意味的古街河道,成为他一生都行走不出的迷宫与温馨回忆。
蔡景楷小时在市区公园小学读书,位于今天的谢池巷底,他说:“那是一个颇有意境与文化气息的区域,靠积谷山下,有春草池、池上楼、东山书院、弘一法师驻锡的城下寮等不少遗迹,有很多摩崖题刻,是我童年最常光顾玩耍的地方,令我至今难忘。”
幼时的蔡景楷听老人们讲述关于郭璞建城、白鹿衔花之类传说,想像过城墙内外的种种图景,幼小的心里真以为可以寻得见城门下白鹿的蹄印。他问询同伴老城门的所在,便背着家人去寻找。他在后来的文章中回忆道:“穿过柴桥巷,踏碓巷,看得见仓前坦两边倾斜的快要倒下的房屋和满是瓦砾的道路,便格外小心起来,似乎是朝圣金銮殿,当真的以为,城墙下会寻出白鹿的脚印。但待到临近城外,才知道除了废墟,城垣是早不存在了,但见大大小小的砂石,堆成一座座的小山……”
至今,他对于老城区诸如麻行僧街、花马营巷、登选坊、东公廨、来福门、施水寮等等旧街巷地名,记忆犹新,总觉得这些幽暗曲折的小街小巷,深嵌着历史的种种秘密与一个城市传承的根。
最难忘“民俗天堂”府前街
在蔡景楷眼里,童年时的温州,不仅俗礼褥节兴腾勃涌,连日常生活都充溢无穷的兴味与审美情趣。他曾写道:“不知其他地方怎样?在我的记忆中,一条街像一个奇特的儿童乐园,要算府头门了。一年四季如烂漫的花廊,五彩缤纷,引人入胜。而且比自然的花草更要敏感时节的变迁,时时呈现异样的特色。”
府头门即现在府前街谯楼 一带,那是一条充满了无尽诱惑力的老街,旧时商肆栉比,民俗云集。蔡景楷说,从过小年祭灶王爷起,这街就早早鼓动春节的开始,香火红烛、金签银纛,将灶王爷的尊容装点得豪奢无比。
正月伊始到元宵,府前街就是灯的世界了,各式动物灯笼,尤其是龙凤、狮子、鲤鱼的模样,总被描画得格外烂漫玲珑,早早提前挂在街头。人们潮涌而进,各各擎着中意的彩灯鱼贯而出,像春风吹拂的蒲公英,不出几天,就飞满了大街小巷,夜晚的万家灯火中,便到处飘浮起无数流动的彩光亮点。
等到元宵之夜,那一队迎灯行列,便要沿府前街五马街出现了,领头的壮汉赤膊舞着火球,又有两人掮了高灯“指路”,一行人过后是“台阁”,抬着的桌阁上,有“精忠岳”、有“龙凤呈”……
二月是风筝的季节,各式风筝挂满沿街纸扎店的墙面,玲珑剔透,熠熠生辉。花几分钱,便可将它们送上天空。
临近端午,女孩们不免要跑到这街上,偷窥下沿街店面挂出的最新样式香袋,那些粽子香袋,鞭炮香袋,寿桃香袋总能变化出诱人的色彩搭配,买一点五彩丝线,就能学着自己扎制了。
最活泼的要算中秋,各家店门口像浮出一团团云朵,那些手制的纸花,竟总比真的盆栽要摆得多,卖得快。
除了一年不断的民俗活动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这街还开有不少裱画店、戏装店、纸扎店,“裱画店里经常挂有各路名家的绘画,也给我以艺术的熏陶,民间文化与民族绘画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蔡景楷说。
用笔墨重塑家乡的风物
1965年,蔡景楷从温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入伍到山东青岛参加海军,不久考入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国家一级画家,开始了自己在北方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
上世纪70年代初,身在青岛的蔡景楷住院养病期间,时值文化大革命,他孤零零躺在病床上,不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童年,于是他写下了《城墙下》、《府头门》,《魁星阁》、《敲更船》等一批早期回忆散文,他说:“当我后来也成了异乡人,并且想念故乡时,一定会忆起家门前的青石小巷,上面有细雨滴沥。雨巷不泯的灵魂,是透明的倒影,与石缝中青苔长久的鲜活,还有夜半远去的更声。”
之后,在他的油画创作中,就多了大量涉及故乡的内容:表现东海渔家生活题材的《祭海》《滩头》《老船》,1987年曾作为国家级作品入选亚洲第三届美术展;表现温州水巷的油画《故乡》、《通往城外的桥》,分别被英国戴尔菲娜艺术基金会与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2年夏,蔡景楷回温探亲。当时市里要在五马街设置一座标志性雕塑,找到蔡景楷,约请他设计。凭借自己对温州掌故与五马街历史的了解,他以青铜材质与汉唐风格为艺术构建基础,以五匹扬蹄的高大骏马拉着一辆古车的造型,构成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系。现在,这件作品已经成为五马街的一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