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传世世界名画
温钦画廊 / 2025-05-18
1.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神秘的一幅画,
画里的丽莎小姐其实是一位佛罗伦萨的贵族夫人,
·芬奇受托为这位夫人画了肖像画,
只是画完之后,他一直都没有交货,

蒙娜丽莎 La Joconde c.1503
卢浮宫 Louvre
并且16年来,一直将画带在身边,
只是为了不停地矫正和晕涂丽莎的笑容。
其画微笑是很难的,这需要画家对人物的唇部肌肉以及面部神经都非常地了解,
否则画出来的就是“傻笑”了,

蒙娜丽莎的这个微笑,
里面所蕴藏的不单单是画家的技法,
还有达·芬奇那深入的解剖学知识,
所以她才会看上去如此地神秘,
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感觉她都在对你笑。

2. 向日葵
梵高这一生画了11幅《向日葵》,
每一幅的色彩都无比地鲜艳明亮。

向日葵 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 1888
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 Neue Pinakothek
《向日葵》其实是梵高为了迎接高更而画的,
因为高更答应了他,要来南法和他一起生活,
梵高就想着要在他们的卧室里,挂满向日葵,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1888
伦敦国家画廊 National Gallery
但高更真的来了以后,他们两个却争吵不断,
以致于他呆了两个月就逃走了,
而梵高也因为受了太大的刺激,精神病发,
割下了自己的耳垂。

梵高去世后,
他的11幅《向日葵》流落到世界各地,
日本也收藏了其中一幅,
但很不幸的是,这幅画在二战中被毁了,
从此日本就对《向日葵》产生了深深地执念...

二战被毁
1987年,日本以3970万美金的天价拍下了梵高的另一幅《向日葵》,
创造了当时艺术市场上的最高价格,
《向日葵》也因此一战成名,
变成了一个超级全球大IP。

3. 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是达·芬奇毕生最杰出的作品,
因为画里蕴藏着太多的跨时代的创新,

最后的晚餐 L'Ultima Cena c.1495
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在传统《最后的晚餐》中,
叛徒犹大都会被画家孤立出来,单独放在一边,
但达·芬奇觉得那样太不自然了,就像摆拍一样,

所以他破天荒的将犹大混入了十二门徒之间,
随还完美地运用了透视法,
创造了一个极其真实的3D空间,

你要仔细看的话,
就会发现犹大就躲在阴影里,
手上还死拽着他出卖耶稣的证据“一袋银币”。

在这幅画里,
达·芬奇给12门徒都赋予了不同的动作和表情,


唯独耶稣,他是相当的淡定,
即便那时他早已知道犹大出卖了他,
也知道自己即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这就是他生下来的宿命,
或许达·芬奇觉得“坦然”才是最好的表达。

4. 宫娥
这幅画可是西班牙的国宝,
画家委拉斯凯兹在画里暗藏了一个魔法般的视角,

宫娥 Las Meninas 1656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Museo del Prado
画面描绘的是17世纪西班牙宫廷里的一幕,
站在中央的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玛格丽特(Margaret)小公主,

在公主旁边站着的,
就是画家维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本人,
他正站在在一块巨大画板面前画画,
至于他在画什么?
其实委拉斯凯兹在画里有给出答案.....

因为在画面的最深处挂着一面镜子,
里面反射出了两个人,
他们就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Philip IV)夫妇,



以此推断,
当时国王夫妇就应该站在小公主的前方,
唯有这样,他们才能被画里的镜子反射出来,
这就是《宫娥》很神奇的地方:
因为当观众站在这幅画前,
就好像站在了当年国王夫妇的位置,

画里的镜子里好像就会反射出你们,
委拉斯凯兹也有可能正在画你们,
虚和实的界限就这样被画家打破了,
他成功的将画中的世界延伸到了现实。

5. 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一直被誉为“中国第一名画”,
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 c.1085
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5米多长的画卷上,
张择端异常写实地描绘了800多人、130多栋房子、28艘船以及170多棵树,
极致地展现了北宋的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


整幅画卷,张择端用的都是“散点透视法”来捕捉城市的各个景象,
要知道那时候离西方发明透视法还有400年。


另外,“写实”也并非是北宋流行的画风,
但幸亏有了张择端,
为我们留下了这幅写实到极致的画卷,
让千年后的我们,
也能具象化的感知那个时代的魅力。


梵高《星夜》
无数人都曾在这幅画前热泪盈眶,
因为画里那旋转的星空,
笔触非常的厚重,而且互相缠绕着,

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89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Modern Art
它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情绪共鸣,观众看着它,
好像真的能感受到梵高在精神病夜的那个夜晚,
心中所充满的痛苦和不安。

只不过星空又怎么会旋转呢?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梵高所看见的幻象,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梵高平时画画时,也都会去重新塑造物体的模样,

因为他想在这些物体上附加上自己的情感,
他渴望把眼睛所看到的、心里所感受到的,
都通过画布传递给你。

从这一点上来说,
《星夜》这幅画他真的是做到极致了。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幅画被誉是为北方的《蒙娜丽莎》,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Meisje met de parel 1665
海牙皇家莫里茨美术馆 Mauritshuis, The Hague
画里这位裹着土耳其头巾的女孩,
眼睛看上去真的是无比地清澈明亮,

因为维米尔很心机的在女孩的瞳孔中加了一点鲜亮的白色,

在耳环甚至是嘴唇上,
也都特意加了些白色,
这样一来就很能凸显她双眼的魅力了。


每次看这幅画,
总会觉得这女孩像是吸尽了尘世间所有的光芒,
会让人感到惊艳,但也会让人平静,
这种双重的矛盾感官,
唯独在维米尔的画里,才寻找得到。

伦勃朗《夜巡》
这幅画是荷兰的国宝,
但也是一幅毁掉伦勃朗人生的作品。
《夜巡》其实是一张集体照,描绘的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民自卫队出门巡逻的场景,

夜巡De Nachtwacht 1642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
当时的自卫队就只是希望伦勃朗为他们画一幅排排站的集体肖像画,但伦勃朗觉得那样太“摆拍”了,

于是他破天荒地为每个人都设计了不同的动作,
还通过光影营造了很戏剧性的氛围,

硬是将一幅集体照画出了一种史诗感,
超级牛掰!

尤其是画里队长的手,在副队长身上的投射,
真的是堪称神来之笔!


很可惜的是,
这种画风在当时还是太超前了,
甲方爸爸完全拒收,
而伦勃朗也因此名声一落千丈,
穷困潦倒的度过了下半生,直到去世。

Rembrandt 1606-1669
顾恺之 《女史箴图》
这幅画被誉为是中国绘画的开卷之作,
也就是中国画的老祖宗。

女史箴图 The Admonitions Scroll 画卷场景10
6-8世纪,隋唐仿本,绢本设色
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
整幅画描绘的是其实是西晋的诗文《女史箴》,
里面所讲的都是贤明后妃的光荣事迹,
比方说下面 “冯媛挡熊”这一场景,
描绘的的就是汉代的冯婕妤勇敢地为汉元帝挡住了逃出牢笼的熊。

《女史箴图》画卷场景4:冯媛挡熊
《女史箴图》这幅画,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奠定了整个中国绘画的基调:
那就是极其地“重视线条”,
不像西方,他们会更偏重色彩和体积。

顾恺之在整幅画里运用了他独创的“高古游丝描”,他会用超细的线条去勾勒人物的面容神态,
让每个人的眼神和表情都充满了神韵,
这个也正是后人所说的“以形写神”。


场景12: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蒙克《呐喊》
这幅画被誉为是艺术史上第二著名的脸,
那第一呢,就是《蒙娜丽莎》。

呐喊 The Scream 1895
《呐喊》的灵感来源于蒙克和朋友们的一场散步,
那一天忽然天空就变得血红,
紧接着蒙克还听到了一声很响的尖叫,
让他害怕到浑身发抖,
于是《呐喊》里的捂耳男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蒙克的作品大多表现得也都是焦虑和恐慌,
或许是因为他一直都有很严重的抑郁症,

Vampire 1895

Workers on their Way Home c.1913
但蒙克却是相当长寿的,
他一直活到了80岁,
我想也许他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放进绘画里了,
于是他就这样和生活和解了。

Edvard Munch 1863-1944
比他大10岁的梵高却正好相反,
他留给了我们很多美丽的《向日葵》,
但最后自己却被黑暗给完全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