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温钦画廊梵高研究工作室高档梵高临摹作品集

相关商品

浏览历史

温钦画廊梵高研究工作室高档梵高临摹作品集
温钦画廊 / 2020-01-09

温钦画廊梵高研究工作室团队长期从事梵高油画研究,临摹绘制了大量梵高油画作品,不仅为大量工程提供梵高临摹作品,而且也提供博物馆级梵高临摹油画作品。

 

下面是部分温钦画廊梵高研究工作室团队梵高临摹作品出售。

 

 

画作名称  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Arles, at Night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创作年份: 1888年9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80.7 cm × 65.3 cm, 
(31.8 in × 25.7 in)
画作收藏: 奥特罗, 克罗勒-穆勒博物馆 (Kroeller - Mueller Museum ),荷兰奥特洛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是由文森特·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一幅画布油彩。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

梵高的星夜油画已经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颠峰。尽管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从堂麦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灿烂的夜晚“(根据星夜油画改编的),到无止境的商品都在夸耀它-星夜这幅不可思议的油画。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是在1888年阿尔完成的。 《罗纳河上的星夜》和《夜间的露天咖啡座》这两幅画的相同之处是模糊感。夜晚的咖啡走廊这幅画对天空上的星星采用了新的透视手法:

 

- 围绕星星的光晕刚刚消失。

- 亮丽的黄色的墙吸引了我们对这幅画的视线。

- 这幅画右边的暗色都市风景的侧影(与亮丽黄色墙的反差)反而达成了一种平衡。


就画面的直觉而言,露天咖啡座是由桔色、黄色表现的,蓝色的夜空深邃无际,繁星点点,显出夜的静谧与安详。蓝色的冷调子与咖啡座的桔、黄暖色形成对比,使夜晚街道上的露天咖啡厅在冷落中显出一片温馨,并与蓝色星空相映而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虽然画家仍然用的是粗犷的短笔触,但却显得安静有序,充满诗意。它反映了病态中的画家对宁静、安详的追求与渴望。

 

 


 
画作名称: 《麦田 The Harvest (Wheat fields)》、《收获景象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90年7月10日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73×92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谷美术馆


画完《白色的果园》之后, 凡·高又将阿尔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搬上画布。这幅作品再次显示了色彩的和谐——前景呈赭石和橘黄色, 中景穿插着几簇绿色矮树丛和一片金黄色的田野, 远处露出青山蓝天。黄色田野中, 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铧犁格外醍目。凡高为创作这幅油画, 共画了四张习作, 它们的构图大致相似, 手推车始终位于画面中央。为了使作品产生纵深感, 给人以从高视点远望景色的印象, 凡高让天空只占画幅的六分之一。蓝色手推车构成画面的焦点, 位于画面正中央。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是由于受美国人欧文•斯通的《梵高传》的引导,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也似乎点明这个结论: “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确乎如此,《麦田上的乌鸦》画面遍布着死亡的预兆:凌乱的天空阴沉压抑,等待收割的金黄麦田涌向深蓝的地平线,一群乌鸦鸣叫着掠过。但最近研究者在重新梳理了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从他对画面和心情的描述来看,发现《麦田》比《麦田上的乌鸦》完成时间要晚,《麦田》才是梵高生前最后一幅画。

 

在生命的最后70天里,梵高住在法国巴黎西北部瓦兹河畔奥维尔村的拉沃旅馆。奥维尔村的田园风光曾经频繁成为他最后的创作素材。《麦田》描绘的正是奥维尔村的景象。这幅作品完成于1890年7月10日,是梵高的绝笔之作。

完成《麦田》两周多后,挣扎在绝望和崩溃边缘的梵高走进那片他描绘过的麦田,向自己胸口开枪。之后,他蹒跚回到拉沃旅馆,走进那间挂满自己作品的小阁楼,躺在床上,吸着烟,和弟弟西奥·梵高说着话。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伤重不治去世。梵高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西奥,这位担当着梵高的弟弟、知己和支持者的人。而梵高1890年7月10日在给西奥的信中提到,他刚刚画完《麦田》和其他两幅作品。信中写道:“忧郁的天空下是广阔的麦田,我无需费力表达我的悲伤和极度孤独。我几乎认为,这些画布可以传达我所看到的乡间的美好和复原力量,而这些我难以用言语表达。”

 

 

 

画作名称: 《阿斯尼尔的美人鱼餐厅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春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54x65 厘米

画作收藏: 法国巴黎奥塞博物馆

 

 

 

画作名称: 《布吕特芬風車磨坊》、《Le Blute-fin Windmill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6年秋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55x38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沃兹勒市立博物馆

 

2010年,这幅被世人嘲笑是“假画”达35年之久的梵高画作《布吕特芬风车磨坊》,被鉴定的确是梵高真迹,成为自1995年以来首幅被认证的凡高作品。画作主人汉尼马于1895年出生于荷兰一个热衷于艺术收藏的富裕家庭,上世纪30年代,他曾任鹿特丹一座博物馆的馆长。1975年,汉尼马以6500法郎购得《布吕特芬风车磨坊》(Le Blute-fin Windmill)这幅画,他坚称这是梵高作品,但艺术界认为他专买未署名、无鉴定书的作品,几乎都是假画。汉尼马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984年,将这幅画赠予凡达西博物馆。由于这是汉尼马的收藏,多年来没有人留意到这幅画,直到2010年终于“咸鱼翻身”。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研究主管路易斯·凡·蒂博认为此画非比寻常,它表现的是巴黎人在蒙马特登木楼梯上大风车的情景,画布上粗略地涂抹着鲜亮的色彩,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凡·高的典型画风。凡·蒂博认为这是画家1886年住在巴黎的时候创作的。
 

 

 

画作名称: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8-1889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92.4 x 71.1 厘米

画作收藏: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PMA

 

费城博物馆收藏的《向日葵》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七幅《向日葵》的最后一幅。绚丽明亮的铬黄色把整个画面烘托得满怀激情,花蕊在相叠的点彩下,呈现不同的色泽,花瓣在交叉条纹的烘托下,显得突出而浑厚,背景与花瓶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笔法下,制造出肌理的粗糙美。十二朵向日葵在凡·高豪放又多变的艺术笔法下,像在一团团熊熊燃烧、旋转不停的火球,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在一个多世纪之后依旧栩栩如生地呈现世人的眼前。可以说凡高用他的画笔赋予了这些向日葵新的生命。
 

梵高的《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有两幅,另一幅收藏于慕尼黑新美术馆 (Neue Pinakothek)

 

1889年1月,梵高临摹了自己之前所创作的花瓶里的向日葵系列,将其中1888年8月创作的《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临摹了一幅;1888年8月创作的《花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临摹了两幅。


临摹的作品与原创的画作在布局上并没有差异,很难分辨哪一幅是前作、哪一幅是临摹。我们现在明显看出两者的色泽差异纯粹是由于各自博物馆灯光效果的不同和摄影器材不同所造成的。

 

虽然两幅《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都是梵高的亲笔画作,但严格意义上讲,1888年8月的是画家照着实物创作的原作;而1889年1月的则是仿品(Repetition),只是这个仿品和赝品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前一幅是摄影师对着自然风景拍的;后一幅则是对着照片翻拍的。

 

《费城艺术博物馆 收藏手册》(1995年),第207页,是这样描述的:

Whether the Philadelphia Sunflowers precedes Gauguin's visit or is one of two replicas Van Gogh painted the following year, it is an explosion of brilliant color and agitated outlines the twelve flowers as full of angular energy and as vital and vivid in personality as the artist who painted them.

 

费城的向日葵无论是在高更拜访之前的画作还是在第二年的梵高作品,它展现了一种绚丽的色彩和焦虑的轮廓,这十二朵花充满了棱角的能量,像画它们的艺术家一样生气勃勃,生动清晰。


1888年10月高更来到时,其中两幅向日葵被用来装点高更的卧室,这位法国画家对此非常欣赏。这些在《费城艺术博物馆 收藏手册》中都有明确地记载:

 

While he waited for Paul Gauguin to join him in the Provençal city of Arles in 1888, Vincent van Gogh painted five audaciously decorative still lifes of sunflowers in simple earthenware jugs. At least two of these canvases decorated Gauguin's bedroom when he reached the city late in October, and the French painter came to admire them greatly.

 

高更的这位荷兰朋友通过这些向日葵画作直接地给了他一些好的建议,在他的画作中添加了鲜艳的色彩,以避免单调乏味。

 

Gauguin later claimed that the sunflower paintings directly reflected his own good advice, generously offered in Arles, that his Dutch friend avoids monotony by adding "bugle notes" of brilliant color to his paintings.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费城PMA也分不清了,究竟是1888年的还是1889年的,反正都很绚烂、都很有生气。


德国人坚称梵高第一幅《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收藏于慕尼黑新美术馆,即1888年8月所绘的那幅。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已没有争议:

1888年8月的第一幅收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梵高原创。

1889年1月的一幅梵高本人的临摹品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1889年1月的一幅梵高本人的临摹品收藏于日本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有争议:

1888年8月的第一幅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这幅画的签名Vincent与花瓶分界线不平行。

或者

1888年8月的第一幅收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这幅画的签名Vincent与花瓶分界线平行。


两者之间必有一幅是1889年1月梵高本人的临摹品。至少费城并没有承认是1889年1月的。


从签名Vincent的平行度和放置位置来看,费城那幅更加工整、正式一些;慕尼黑那幅则相对随意一些。不过根据签名并分不出谁是谁非,看看伦敦、阿姆斯特丹的就知道了,没有规律可言。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法国瓦兹河畔举起一把左轮手枪朝自己射击,约30个小时后的7月29日,这位37岁的画家因伤势过重去世。

此前两年,梵高在阿尔勒绘制了7幅《向日葵》,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其中一幅曾悬挂于“黄色房屋”中高更卧室内,另一幅为1889年梵高依据高更卧室内的一幅创作的相似版本。


1888年梵高来到阿尔勒,他迷恋于法国南部的城镇风光,并用画笔记录下一切的美好,他梦想自己在一个艺术家的“黄色房屋”中创作,他写信给他的朋友保罗高更,描述自己对绘画的意见和阿尔勒的所见所闻,并邀请高更同住。

 

同年秋日,高更的到来让梵高的梦想得以实现。在梵高为高更准备的房间中装饰着他亲手绘制在墙上一朵朵小花,以及一些作品,其中就包括一幅黄色背景下陶瓷花瓶中的向日葵(今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但事实上,在等待高更到来的日子梵高开始绘制《向日葵》,如今其中的5幅收藏于全球5家博物馆中。


两位任性艺术家的共处注定是短命的,很快他们的关系开始恶化,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讨论也变得更为激烈。 终于,在圣诞节的前夕,他们经历了激烈的争吵,随后,惊慌失措的梵高割下了自己的左耳,高更回到巴黎,两个月的相处宣告结束。

 

但几周后,高更写信给梵高,希望得到“黄色房屋”中挂在自己卧室那幅《向日葵》,称赞它是“梵高风格中必不可少的完美画面”。

 

可以理解的是,梵高并不愿意将这幅被认为最有成就的作品交给高更,所以他决定画另一个版本的黄色“向日葵”与高更的作品交换。这幅作品在1889年1月完成。


这两幅完成于1888年和1889年的《向日葵》,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其中1888年创作的那幅被认为是《向日葵》系列中最好的一幅。(注:下文中1888年的《向日葵》作“英国版”,1888年作“荷兰版”)

 

梵高自己也将1889年创作的今藏于荷兰的《向日葵》称为是1888年版本的“重复”,但“重复”应该如何理解?是临摹?还是其他含义?

 

对此,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长期以来的一直想了解梵高所谓的“重复”与前者有多少不同?荷兰版是否只是英国版的“副本”?荷兰版是独立艺术品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英国国家美术馆和荷兰梵高博物馆的保护专家在过去三年中进行了一项广泛的研究项目,得出的结论是:荷兰版“并非原始作品的精确副本。”

 

“虽然调色板用的同一块,但是使用了不同的颜色、笔触的纹理也有差异。”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Ella Hendriks说。

 

因为英国版和荷兰版都因为过于珍贵和脆弱无法并置比较,所以这项研究基于高科技的移动扫描技术对作品进行的虚拟并排比较。研究人员将移动数字扫描设备带入博物馆,在不接触艺术品的前提下将油漆层、笔触和颜料进行物理分析,然后将得出的数据精密比对。

 

 

在梵高去世后,他的向日葵和自画像成为了属于梵高的经典图式。自1901年以来,几乎所有梵高展的回顾展都需要至少一张《向日葵》,并且拍卖会上《向日葵》创纪录的价格也显示了该系列作品在公共领域的成功。

 

虽然梵高本人并未对该系列作品没有特别的讲述,但他在很多信中都提到了向日葵,这让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在1888年8月21日写给妹妹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他的朋友高更要来阿尔勒和他一起住在他的黄色房子里。接着他说他打算只用向日葵来装饰整个画室。虽然这幅画最初是为高更而作,但梵高后来把向日葵作为自己的个人艺术签名,并在1889年的另一封信中告诉弟弟西奥:“向日葵是我的。”



 

画作名称: 《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加歇 Marguerite Gachet in the Garden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90年6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6x55 厘米

画作收藏: 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加歇 Marguerite Gachet in the Garden》是凡高创作于1890年6月的一幅油画。画中的女子是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加歇。花园是瓦兹河畔奥维尔花园。画家把景色的美与女孩的美描绘在一起,表达出梵高内心对美的追求。并且,梵高运用色彩关系,使效果好到极点,超越了现实美。

 

凡高的第六次恋爱,发生在1890年。凡高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恋爱出现在他的梦中,他心爱的人叫玛雅。一袭白色长裙,温婉纯洁,他们交谈、亲吻、拥抱,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后他筋疲力尽地睡在她怀里。当他醒来,太阳已经落山,他孤零零地一个人,躺在树下的沃土中,脸颊沾满了泥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现实的反映。1890年5月,凡高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加歇医生有个女儿叫玛格丽特,她非常理解和欣赏凡高,不顾父亲的反对,跟凡高一起散步,一起写生,当地船夫亲眼见过凡高和她约会。凡高为她画了好几幅油画,凡高梦中“一袭白色长裙”的她就是玛格丽特·加歇。碍于她是加歇医生的女儿,凡高只好把他最后一次恋爱的故事借梦境告诉他的弟弟。凡高去世后,玛格丽特经常去凡高墓前献花,她一定知道凡高有一个梦和梦中的“玛雅”,她终生未嫁,卧室里挂了44年的,是凡高为她作的《一袭白色长裙的玛格丽特在弹钢琴》,这幅画是凡高所有油画中最大的一幅,有三个凡高自画像那么大。

 

 

画作名称: 《克利齊的大道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2-3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2.5x55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铃鼓咖啡屋位于克利希街的62号, 凡高和提奥同住的公寓也在这条街附近。这一幅画采用了色彩视觉混合、色彩相互渗透和笔触的轻妙律动, 以表现街道上早春的气氛。在右方的树木是横线笔触, 让欣赏者感到一种看不见的空气流动。这些与前景道路散落的笔法相映衬, 构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空间流动感。色彩上则使用淡紫、淡褐与蓝色为基本色调, 这种色调是来自于日本的版画。在巴黎时期, 他想捉住艺术上的轻快感, 便以轻快为主题画了数幅同类的风景画。

 

 

画作名称: 《蒙马特尔的菜园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7年春 巴黎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96X120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博物馆

 

 

 

 

画作名称: 《四朵剪下的向日葵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8-9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60x100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1887年的暮夏, 凡高画这第三幅向日葵, 这幅给人感觉无比的逼真, 从某个角度来说, 这一幅可视为凡高画集的代表性作品。孩童时代他就喜爱鸟巢, 这种喜爱可以说是他幻想特性的本质。由他的素描习作可以看出, 他尝试着要捕捉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他后来到南法追求太阳, 就是对于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热望。事实上, 向日葵就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法语称之为Tournesol——旋转的太阳; 英语称之为Sunflower——太阳之花)。巴黎时期的作品中, 这一幅显示出凡高成熟后风格——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出, 同时也在暗示着凡高晚期的幻想力。

 

巴黎时期的作品中, 这一幅显示出凡·高成熟后风格——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出, 同时也在暗示着凡·高晚期的幻想力。 
 

 

 

画作名称: 《阿尔的红葡萄园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8年11月 阿尔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93x75 厘米

画作收藏: 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这幅画是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

 

买这幅画的人名叫安娜·博赫,一位比利时艺术家兼收藏家,在1890年初她曾支付400比利时法郎买下这幅作品。

 

这是一幅很漂亮的风景画,普照的阳光、火一般的光线的扩散、血红色的葡萄园、热情和精张的色调的炽热。凡·高希望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画出酒的酵素和醉意、令人发狂的热气腾腾。他的色彩中的喧闹性暗示了无节制的狂欢, 葡萄园被看作是异常的促进者和主要的源泉。本幅画呈现凡·高惯用的深远空间感。他用红色来描绘葡萄树, 极具表现性。凡高还将画中的阿尔农妇, 画成布列塔尼地方的装扮。

 

 

 

画作名称: 《花瓶中的夾竹桃與書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8年8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68.3x73.7 厘米

画作收藏: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夹竹桃一头联系着死(包括其剧毒),另一头联系的是生(再恶劣的环境也可生长),展示着大自然生生死死间的端然气度。至于凡高的夹竹桃,画过不止一幅,那份集怒放与颓败于一身、既挣扎又安然之美,与他的向日葵、丝柏树等一脉相承,展示了与向日葵、丝柏树不一样的现代风骨。

 

 

画作名称: 《阿尔夜间咖啡馆室内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8年9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70x89 厘米

画作收藏: 美国康州耶鲁大学艺术画廊


凡高当年在阿尔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

 

凡高抵达阿尔后, 一直住在这里, 后来怀着建造艺术家聚居地的希望, 搬入黄屋, 与高更共同生活了两个月。

 

凡高阿尔时期的作品, 总令人充满阳光的明亮的风景画, 其实他受夜景刺激而绘画作亦为数不少。这幅作品色彩耀眼, 凡高有意使用这种色调来表现令人忐忑不安的场景。为了强调房间的纵深感, 他选择了高视点, 透视线非常精确。

 

黄、绿色点染的晕圈渲染了煤气灯放射的刺眼光线, 其强度感到难受。

 

本幅画采用高视点, 并以台球桌为中心展开放射状的景物安排。画中运用透视法的原则, 黄红绿三色互补, 同时使整个画面产生压迫感。冷清的咖啡馆中, 人物散坐在屋内两侧, 寥寥可数, 越发呈现出咖啡馆内空荡荡的气氛。老板站在偏离中央的地方, 孑然一身, 在这间大屋子里, 看上去格外渺小。这个不祥之地弥漫着凄凉和孤寂的气氛。

 

画作名称: 《有房舍和农夫的景色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9年12月,圣雷米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33x41 厘米

画作收藏: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画作名称: 《康乃馨和其他花卉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6年夏 巴黎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61x38 厘米

画作收藏: 华盛顿克利格博物馆

 

 

画作名称: 《嘉乐特磨坊》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6年秋 巴黎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61x50 厘米

画作收藏: 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博物馆

 

 

 

画作名称: 《红色罂粟花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6年夏 巴黎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56x46.5 厘米

画作收藏: 美国康州哈特福特-伟兹沃尔斯博物馆

 


 

画作名称: 《俯看蒙马特尔的望楼》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6年秋

原作材质: 木板油彩

原作尺寸: 44x33.5 厘米

画作收藏: 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

 

 

 

画作名称: 《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夏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52X65 厘米

画作收藏: 瑞士苏黎世毕尔勒基金会

 

 

画作名称: 《巴黎城牆邊的道路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夏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0x30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画作名称: 《玻璃酒瓶和檸檬》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画作名称: 《蒙特马花园里的恋人》、《成雙入對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春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75x112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画作名称: 《雏菊和银莲花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7年夏 巴黎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61x38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画作名称: 《奧維附近的麥田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6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画作收藏: 维也纳国家美术画廊

 

 

 

画作名称: 《克利希桥边的春季垂钓》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7年春 巴黎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9x58 厘米

画作收藏: 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

 

 

 

画作名称: 《塞纳河上的大杰特桥》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夏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32x40.5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画作名称: 《蒙马特区的街景》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2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34.5x64.5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画作名称: 《蒙馬特風景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夏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34.5x64.5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蒙马特(法语:Montmartre),是位于法国巴黎市北部十八区的一座130米高的山丘,塞纳河的右岸。这对于处在盆地之中的巴黎而言,可谓是上帝造就的一处最佳的“观景阳台”。蒙马特风景美丽,许多艺术家都曾经在蒙马特进行创作活动,包括西班牙画家达利、意大利画家阿梅代莫迪利亚尼、克劳德莫内、毕加索与凡高等人。
 

 

 

画作名称: 《蒙马特蔬菜花园和红磨坊》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7年春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4.8x81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画作名称: 阿里斯康道路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8年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91.7x73.5 厘米
画作收藏: 私人


《阿里斯康道路》是一幅出自梵高与高更共同创作的画作,在作画初期兴致饱满的日子,并无伤感情绪,彰显阿里斯康道路的迷人风光。

《阿里斯康道路》是一幅出自梵高与高更共同创作的画作,在作画初期兴致饱满的日子,并无伤感情绪,彰显阿里斯康道路的迷人风光。《阿里斯康道路》是当地为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时期墓地之一,这条林荫大道也被称为“墓园路”,《阿里斯康道路》画中可见道路两旁的罗马式陵墓遗迹。在1888年,这里是情侣的约会胜地,时髦的单身阿尔女子也喜欢在此一展绰约身姿。

在纽约当地时间5日晚间举行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拍卖会上,梵高创作于1888年的《阿里斯康道路》拍出6633万美元,约合4.11亿元人民币。有消息显示,一名“说中文的神秘买家”将这件宽73.5厘米,高91.7厘米的油画收入囊中。

《阿里斯康道路》以一片秋意深浓的公园大道入景。当时正旅居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的梵高正处于艺术创作的佳境,他将一切美好丰茂的人间景色热切地倾注于画布上。《向日葵》、《自画像》、《阿尔妇人》、《夜间咖啡馆》等多幅传世杰作皆出自这个时期。更为珍贵的是,《阿里斯康道路》诞生于梵高与高更共同工作时期,见证了两位伟大画家的短暂合作。1888年,两人在阿尔勒进行以“南方画室”命名的艺术实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共同生活,一起创作。正是以阿尔勒城外阿里斯康田野的一对对漫步情侣为创作起点,梵高和高更分别绘就四幅及两幅油画杰作。

《阿里斯康道路》最初的主人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市寄宿的咖啡馆的业主,后来被一个日本收藏家买下。这幅画作最近一次“现身”是在2003年纽约佳士得的拍场,当时成交价为1180万美元。

据悉,此次买下《阿里斯康道路》的买家颇具神秘色彩。据美国财经媒体报道,与其他神秘买家通过电话竞拍不同,这名买家当天身穿风衣和牛仔裤出现在竞拍现场。

 

 

画作名称: 《星夜》、 《罗纳河上星光灿烂的夜空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8年9月 阿尔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72.5x82 厘米
画作收藏: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罗纳河上的星夜(星夜)》以短促的堆积用笔,非写实的画面典型的印象派,唯美的构图是画家结合现实的小镇,加入文森特梵高自己的理想主义 创作的,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

 

罗纳河上的星夜(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 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梵高再度尝试夜景之作。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响应。这种光线的处理方式,反应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 而画中使用分色性的笔触,可以上溯到拉杰特塞纳河大桥的作法。

 

 

画作名称: 《阿尔的朗卢桥和洗衣妇》,《有婦女在洗衣服的阿爾吊橋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8年3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54x65cm 厘米

画作收藏: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凡高创作进入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1888年2月21日, 凡高离开巴黎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 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天空是蓝色的,河水也是蓝色的,金色的吊桥,横跨在河的两岸,吊桥在河水里映出倒影,倒影是蓝色的。一群洗衣女子如同火烈鸟,搅乱了河水的平静,她们在碧蓝的河水里浣洗五颜六色的衣衫,她们边洗衣服边唱歌,她们把水手的心也搅乱了。她们向船上的水手泼水,水手向她们吹着粗鲁的口哨,用粗鲁的话语撩拨她们。一辆双轮马车从吊桥上路过,马车停在吊桥上,是谁探出头来张望,又是谁把这个画面凝固在画布上,让这群洗衣女子在画布上鲜活了数百年。

 

 

 

画作名称: 《聖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8年6月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65x81.5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1888年6月,凡高游览了圣玛利渔村。圣玛利(LesSaintes Maries de laMer),是法国南部普鲁旺斯地区的一个地中海边的渔村,离凡高居住的阿尔五十公里左右,圣玛丽海滩是地中海沿岸很有特色的度假胜地,拥有一片难得的绵延数十里的沙滩,凡高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他很喜欢这里的海。这幅画色彩清亮,笔触明快,凡高在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形容:“这幅画画的是海滩上的渔船,偌大的船身躺在灼热的沙滩上,大海远远地消失在蓝色的朦胧中,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但是太阳已经下山,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投影与沙滩上方热空气的颤动,而感到天气的晴朗。

 

 

画作名称: 《春天日出时的麦田》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9年5-6月 圣雷米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72x92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画作名称: 《阿尔公共花园的小路》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88年9月 阿尔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73x92 厘米

画作收藏: 荷兰国立沃特罗库勒慕勒美术馆

 

 

 

画作名称: 《奥维尔乡村街道和走路的人》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时间地点: 1890年5月末 奥维尔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9.8x70.1 厘米

画作收藏: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美术馆

 

 

 

画作名称: 《風車磨坊》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6年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画作收藏: 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艺术中心

 

 

画作名称: 《巴士底日庆典街景》

原作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1890年 荷兰)

完成创作: 1886年夏

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原作尺寸: 44x39 厘米

画作收藏: 温特图尔弗洛拉博物馆藏

 

 

 

文森特·梵高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a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的小村庄尊得特(Zundert)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梵·高( Theodorus van Gogh 1822.2.2-1885.3.26),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1.10 -1907)。
   
就在梵高出生一年之前,有一个和他同名的哥哥出生但夭折了,这件事成为梵高心理上的一个阴影,但究竟对梵高有多大的影响似乎已不得而知。
   
4年后,梵高的弟弟提奥·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57.5.1-1891.1.25)出生,他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温钦画廊把梵高的人生历程分为12个时期进行简要介绍:

   
一、小时候(1853-1869):不爱学习但能说六种语言
   
小时候的梵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
   
1861年梵高进入尊德特乡村小学读书。
   
1864年,进入附近小镇泽文伯根(Zevenbergen)的简·普罗维利私人寄宿学校学习。
   
两年后,也就是1866年9月,梵高结束了私人寄宿学校的学习,进入蒂尔堡(Tilburg)的威廉二世国王公立学校 (King Willem II secondary school)学习。
   
1868年,梵高休学返回尊德特老家,之后再没有回去上学,原因不详,这时的梵高15岁。

   
二、伦敦时期(1869-1876):中断学业到古比尔画廊公司伦敦分店当店员
   
1869年,16岁的梵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梵高同名,简称森特伯伯 Uncle Cent"Vincent van Gogh 1820 - 1888)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Goupil&Cie 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当时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梵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梵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大家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梵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梵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Helvoirt)。
   
1872年夏天,梵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梵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梵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梵高的最重要的资料。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Brussels )分店工作,与梵高成了同行。
   
1874年,梵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梵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三、博里纳日时期(1876-1880):投身宗教在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
   
梵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Ramsgate),在斯托克斯先生(Mr.Stokes)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Isleworth),但试用期过后梵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Mr.Jones),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梵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876年12月,梵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梵高到多德雷赫特(Dordrecht)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约翰尼斯·凡·高 Johannes van Gogh 1817-1885)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梵高的舅舅(Johannes Stricker 1816-1886)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梵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梵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梵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四、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迷恋艺术在荷兰埃顿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
   
1881年4月,梵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梵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梵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 Cornelia Adriana Vos-Stricker 1846.3.21-1918),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梵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梵高的请求,梵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梵高还是离开了。


五、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在老师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梵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Anton Mauve 1838.11.18-1888.2.5)的帮助,梵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梵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梵高与妓女思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靠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靠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梵高自杀。
   
1882年2月,梵高结识了妓女思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梵高决定和思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六、德伦特时期(1883年9月-1883年12月):过了4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9月中旬,与思恩分手后的梵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1883年9月-1883年12月),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七、纽南时期(1883年12月-1885年11月27日):勤奋创作完成了第一幅名作《吃土豆的人》
   
1883年底已30岁的梵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第二年,邻居家的“老处女”玛高特( Margot Begemann 1841.3.17-1907.2.11)爱上了梵高,这可能是梵高一生中唯一一次被别的女人爱。虽然玛高特比梵高大了将近10岁,但他们还是有了结婚的打算。但双方亲属都不同意,尤其是女方家长。最终,玛高特在痛苦中服毒自杀,虽然没有死,但这件事使梵高很受打击。也由于这件事发生在一个牧师之家,所以梵高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一度十分消沉。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这样写:“我的好兄弟,这件事使我心乱如麻。” “在她(玛高特)还十分衰弱的时候,被五六个别的女人欺侮了,她吞下了毒药”(“五六个别的女人”指的应该是玛高特的母亲和姐妹)。
   
1885年3月26日,梵高的父亲去世。当年梵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梵高根本无人知晓)。这个时期的梵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八、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边创作边学习了3个月
   
1885年11月,梵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九、巴黎时期(1886年2月—1888年2月20日):画风转变深受印象派影响
   
1886年2月,梵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梵高结识了高更、贝尔纳、劳特累克、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Père Tanguy)。这一时期的梵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十、阿尔勒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成果丰硕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
   
1888年初,35岁的梵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晚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靠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勒期间,梵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是梵高在阿尔勒仅有的几个朋友之一。梵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888年10月,高更因经济困难,接受了梵高的邀请,来到阿尔勒与梵高同住,这是梵高梦寐以求的。提奥为他们两个提供生活和工作的资金,他们把作品给提奥作为交换(梵高早就这么干了,只是还没有卖出过一幅画)。梵高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
   
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梵高因过度劳累(当然也有多种原因)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梵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妓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梵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也正是由于这一让人震惊的“割耳事件”, 阿尔勒当地的居民甚至联名写了请愿书,要求政府驱逐梵高。

   
十一、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在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1889年5月,梵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离阿尔勒25公里的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一种说法是梵高得的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梵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梵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梵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 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一个主题。可在当时,梵高和高更等先锋艺术家根本不被理解,所以梵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十二、奥维尔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
   
1890年5月,梵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梵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梵·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梵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群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梵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梵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他自己支撑着回到旅店。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由于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梵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梵高在弥留之际说道:“痛苦将永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1890年7月29日黎明,梵高逝世。

   
十三、凡高去世后(1890年7月29日—……):创建了梵高博物馆
   
凡高去世后,葬于法国巴黎北部村庄瓦兹河畔欧韦的公墓。凡高的弟弟提奥最大的心愿是让梵高的作品更加出名,然而不过六个月他自己也因病去世,与哥哥梵高葬在一起。在去世前,提奥将大量的艺术品留给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卖出过梵高的一些作品,尽可能地将梵高的作品送去展览,并且把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件全部公布于世。短短几年里,梵高和提奥英年早逝,如果没有提奥妻子的尽心尽力,就不会有今日闻名于世的梵高作品,因此全世界的艺术家都十分感激提奥的妻子对梵高的作品和信件的爱护。提奥的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接管了(take over care of)梵高的作品,并创建了梵高博物馆。

 

凡高成人后唯一的一张相片,1887年摄于巴黎,照片中左三是凡高,最右边是高更。

 


 

 

梵高, 你如此孤独

 

他生下来,画画。死后,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向天空。

 

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来到法国南部的田野。他立刻就陶醉在了这里炽烈明丽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原野中。自然界竟然有这样绚烂的色彩?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流着眼泪向着太阳奔跑,用生命追逐着太阳灿烂的颜色。

 

当地的农人非常奇怪这个人。他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就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他从来不戴帽子,眼睛中放射着炽烈的火焰,从来不与任何相遇的人说话。傍晚的时候他回来了,眼睛就如烧光了柴的火洞,头顶被晒的透红,头上不多的头发都竖立着,掖下夹着一幅颜料还没有干的画布。人们看到他的时候,都在交头接耳:这个疯子来了!

 

这一年的年底,被太阳灼烤了将近一年的梵高再也忍受不了阳光的炽烈,一种不可遏止的躁动攫住了他的灵魂。他手拿一把剃刀,在田野里四下巡行。他的朋友高更此刻就在他的身旁,他冲向了高更。但是在高更冷静的目光下他退缩了,突然间,他揪起了自己的右耳!可怜的梵高的右耳朵,在锋利的剃刀下离开了那个已经疯狂的头颅。

 

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他们眼里的疯子,就是人类世界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就是在这个时期,就是在这片美丽的田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向日葵》诞生了!

 

也就是在《向日葵》诞生一年以后,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小镇外的一片麦田,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告别了我们的世界。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到死也没有卖出自己的一幅作品,除了供养了他一生的弟弟之外,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一个人懂得他的价值。他的弟弟为了鼓励哥哥,偷偷地委托画商花4英镑买了一幅画,让哥哥知道有人喜欢他的作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00年以后,他的《向日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蝴蝶花》在美国拍卖了5350万美元,那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出7150万美元的天价!天堂里的梵高听到这个消息,是应该哭泣还是应该庆贺呢?

 

今天,在梵高的家乡,荷兰的曾德特小镇,公路两则连绵数百里的土地上全种上了向日葵,以此迎接每年大批为梵高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曾德特小镇以这样一种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特殊方式,来纪念这位给向日葵注入了人的血液的伟大画家。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曾德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11岁到16岁上学,然后在他叔叔的古匹尔公司干了3年,而后又在伦敦待了两年,去过许多国家和城市。18岁的梵高已立志做一名优秀画家了。家里的亲人都不赞成他作画,只有弟弟理解并支持他。他曾对弟弟提奥说:“我有一种作画的强烈冲动……” 他起初师从海牙画家莫夫,在学习中他对荷兰画家伦勃朗和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米勒的艺术产生了浓兴趣,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法国南部的阿尔,结识了一批印象派画家,接触了许多知名画家的作品,并深受印象派和日本版画的影响。正是在在阿尔期间,他画出了《向日葵》、《阿尔的吊桥》、《开花的果园》、《夕阳和播种者》、《收获景象》、《邮递员罗林》、《伽赛医生像》等传世佳作。

 

梵高似乎从未画过高贵的题材,进入他的画面的,多是凡俗的花——如向日葵,他就一画再画。他说,“除了画乡村的生活以外,我没有别的愿望了。”《吃土豆的人》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画上一家农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屋子矮小简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在辛勤劳动,之后所享用的晚餐仅仅是几颗土豆。画中寄托了梵高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画画以后的梵高觉得世间的一切景物都是美的。

 

梵高在他的书信里写道:“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 曾在梵高画中出现的伽赛医生说过:“梵高的爱,梵高的天才,梵高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梵高在他生命中不到十年的艺术生命里画出了近千幅幅作品,这对于一个油画家来说创作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一大批画作都是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对于一个没有人理解,一直处在周围人们的嘲笑与讥讽中的人来说,他不可遏止的动力在哪里?有谁能够真正地走近他,弄懂他?翻译《梵高传》的余光中曾说到他译《梵高传》时生了大病,“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忧。”

 

梵高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作画家。他的艺术知音惟有自己做画商的弟弟。当自认为画出了人间最杰出的作品之后,孤独的梵高选择了死亡结束自己无边的孤独。梵高一生最为幸福的,也许就是他有一个懂他支持他,能够终生接济他的弟弟。他不会管理金钱,弟弟每月给他寄的钱一般他半个月就花光了,弟弟无奈不得不改为半月邮寄一次,后来改为一月邮寄三次。

 

可贵的是,梵高尽管一生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绘画改做其他能够挣钱的事情。他的弟弟提奥是梵高生活上的唯一资助者,也是艺术上的唯一支持者。提奥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他始终认为哥哥的作品是一流的杰作,他把哥哥的画作都专心致志地收藏起来。

 

现在,在梵高去世百年以后,他的出生地荷兰和他的自杀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相信生前孤独落寞的梵高地下有知,当可以幸福地微笑了。

 

梵高用伟大的才华与苦难抗争,尽管他没有等到掌声响起就挥泪而告别了世界,但是,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让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梵高先生》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