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2012年艺术品市场将跌四成

相关商品

浏览历史

2012年艺术品市场将跌四成
广州日报 / 2012-01-08

 

 


      年末业界精英广州“扎堆”论剑,国际化和“审美标准”塑造成热点
  日前,“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论坛中,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提出,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比较大,预计明年起码有40%的市场份额下降,要有“过冬”的思想准备。此言给从今年秋拍初起便萦绕不去的“泡沫说”再加了一把盐。
  从10月开始,关于“泡沫过大”、“热钱无力”等话题便频频在市场中浮现。10月初香港苏富比的秋拍,虽然创下了历史第二高的成交额,但成 交额连续创纪录的势头却已终结;华辰秋拍携十周年庆典大拍之势,仍未能在成交率和成交额两方面超越春拍;还有嘉德古画专场的遇冷……一度挥金如土的买家们 似乎重新拾起了“现金为王”的金科玉律。
  要以国际视野考量
  中国艺术品市场
  2012的艺术市场将如何走向是论坛的聚焦点。不过,陈东升的说法并没有取得专家们一致的认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余丁 教授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强国,今年全球艺术市场交易总额预计能突破2000亿元,估计未来每年将有50亿元的潜在购买力进入中国艺术市 场。西泠印社艺术顾问胡西林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泡沫是正常的,中国需要有与大国的文化胸怀相称的国际视野,在更大的范围内考量看艺术市场。知名文物艺 术收藏家徐政夫也认为,中国的收藏应该开始国际化。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外销的,是可以走进世界的,可能一飞冲天;古董是投资股,可以长期持有,只要买对了, 睡一觉都会涨价。
  国际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皮力则分析了当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国际化迷途——2008年后几个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开始抛售;世界各大艺术博览会作为一种新的压制方式出现;欧美画廊开始进军香港和内地;人民币汇率导致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偏高。
  近两年,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特别是北京、香港逐渐演变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外的热点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可以看 出,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等国际市场的宠儿在中国内地的不断升温显示出“从外而内”的流动,那么,在“从内而外”的层面,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艺术品如何走出新路,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提出,在美术史上最重要位置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没有创造性的艺术不具备未来 的价值,今后中国要不断地发展国际价值,走向国际化,要看重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当代陶瓷案例表明中国藏家素质仍有欠缺
  重新思考“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也是岁末广州频繁举行的艺术论坛、研讨会、交流活动中的热点话题。在红专厂举行的魏艺作品展暨“艺术中 的经济观察”论坛期间,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铁幕画廊艺术总监柯鹏就指出,长期以来大家习惯看到“经济对艺术的介入”,以艺术品市场的波动来观察 “艺术品”。那么也应该试着反向思考,艺术对经济生活是否也有“主动介入”的能力?
  同样在上周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主席、第一位在当代陶瓷拍卖中创出“天价”的陶瓷艺术家李菊生在广州举行了一场艺术陶瓷 鉴赏讲座。他认为,中国传统美术在当下面临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营造的迫切需求。近年,齐白石等国画大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惊人 价格,反映了藏家对某些中国艺术品的热衷,但从更广的角度而言,“逐利”、“追热点”的问题仍很突出,本质上还是从“钱”的角度来看艺术。比如当代陶瓷, 很多人将其视为“工艺美术”的范畴,而不愿将其纳入“艺术”之内,造成其市场表现与其他一些“主流艺术”的巨大落差。实际上,无论从形式、材料、造型、笔 墨以及作为创作基础的审美观、哲学观、宇宙观方面,当代陶瓷与它们是殊途同归。当代的陶瓷创作者也早已摆脱了旧时“集体工匠”身份模糊的困境,成为独立创 作的艺术家。但市场中一个矛盾的现象却是:一方面古陶瓷的价格不断飙升,“艺术性”被大加赞誉;另一方面当代陶瓷的“艺术性”却遭到漠视。
  李菊生说,毕加索的陶艺作品可以拍出天价,如果齐白石做陶艺,价格也不会比他的国画低多少。那么对于当代陶瓷“艺术性”的忽视,恐怕并非是“艺术”本身的问题,折射出的是一部分中国藏家在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