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都都对历史征程的探索,正是这种创意的驱使,让戴都都有了描述历史的冲动。绘画史上不乏经典的记录历史之作,如《拿破仑加冕》、《开国大典》等,这些画作记录的都是历史瞬间或一个事件,戴都都更想记录完整的历史,讲述一个世界故事。
戴都都,1963年出生,沈阳人。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六届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辽宁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辽宁省直青联常委;1989年创作油画《梦中的小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出版《戴都都油画选》。1990年油画《大船早安》在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中获“铜奖”。1992年在台湾举办个人油画展。
《父与子》戴都都
【评论】穿越历史的激情——戴都都油画《向大师致敬》赏析
庚 寅金秋,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油画家戴都都创作的巨幅油画《向大师致敬》在关东画派大展中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多人在观赏之后,久久不愿离去。画家高贵山赞 云:“这幅画,堪称当代中国油画的最高峰!”且不论这画是不是最高峰,《向大师致敬》也令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观完整个画展,忍不住又回到该画面前 伫立良久。
《向大师致敬》的画中共有七位大师。画面中央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领军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两侧是四位近现代画家:达利、毕加索、齐白石和巴巴。整个画面生动奔放、狂野浪漫、概括凝练、鲜活酣畅。特别富于象征表现意蕴。
无 疑,画中的七位大师都是令都都高山仰止的崇拜对象,也是古今中外画坛上的顶级人物。问题是,都都为何单单选出这七位大师来塑造表现?这七位大师哪些方面值 得如此浓墨重彩地去塑造表现?这幅画为何令欣赏者如此激动?在当前油画创作中有哪些方面值得研究借鉴?俗话讲,十个优点不如一个特点。不妨透过画面细品慢 究,仁智之见,以免偏颇,供有志于此道者切磋。
一、画无情不动人,必须以情作画
著 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宋惠民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戴都都的油画创作:“……在他的画前你不能平静地走过,因为在他的画上跳跃着最激情的绘画语言。一种灵动、 激情、冲动、挚爱而且燃烧起来的语言。人们都要被感化,被烘热的”。熟悉宋惠民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谨言慎行不轻易说过分溢美之词的油画前辈艺术大家。油 画爱好者李宪华说:“每次欣赏都都的画都令我非常激动。从《满江红》、《有约会的下午》、《飞扬的心》到《向大师致敬》,画面生动的让你想手舞足蹈……”
画 无情不动人,一切令欣赏者激动的画作,都是画家以情作画的结果。都都有句格言:“画画必须是心血来潮有感而发。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 我国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也说艺术家必须是“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都都画画,经常是从渴望激情到焕发激情,创作中间不断涌动激情并不断追逐激 情的过程。
《向大师致敬》画中的七位大师,无一不是对艺术创作充满激情的巨匠。他们的艺术精神已鬼使神差般化融到画家的精神世界中。使都都“有感而发”、“心血来潮”、“带着激情”成功地完成了该画的创作。
画面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三位大师都诞生在十五世纪,历史上三位并未形成同一创作群体,年龄差距不是客观原因,因为三位大师都是特立独行者。
我 们看到都都笔下的达芬奇,是一位智慧老人。科学与艺术在达芬奇那里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都都对达芬奇的景仰,构图中可见匠心,处在七位大师的中央。是整个 画面的焦点。都都说:“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已成为人类绘画史上的千古绝唱。他一生方方面面都非常卓越,至今无人企及!”不难看出,都都 对达芬奇的塑造,是在高山仰止般的崇敬中完成的。
米开朗基罗处在达芬奇的右侧。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天才的雕塑 家、建筑家与诗人。长期与巨石为伍,也形成了他如岩石那般坚硬、强劲、威严、孤独的性格。自信激情与顽强最终使他创作出被称之为完美巨人的《大卫》。戴都 都认为:“《大卫》本身就是米开朗基罗精神和理想的化身。外表沉稳平静,内心激情澎湃,整个形象充满着挑战性的张力。
谈 到米开朗基罗,都都非常感慨,他说:“纵观他一生的作品,无一不是在强劲威严中处处燃烧着激情,他所塑造的形象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常令欣赏者内心 难以平静”。不难看出,米开朗基罗正是都都心目中最钟情的,精神上对都都影响最深刻的大师!画中的米开朗基罗,衣着与气质像工人一样,使人很难想像他能创 作出那么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可复制,无法临摹甚至空前绝后的旷世巨制!都都本身从小就非常崇拜英雄,富于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向大师致敬》正是画 如其人的心灵写照。
我想,都都本身不也是内心充满着激情,敢于向任何题材挑战,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性格吗? 细看画中的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神情各朝东西,有如书法中点划向背般的呼应。米开朗基罗的眼神似乎还在回忆曾与达芬奇在韦基奥议会厅里的一场壁画PK…… 而达芬奇则好象在思考着另外的科学问题……我的“歪批三国”式的联想,让都都笑了。他说这就是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缘故。有趣 的是,历史上这场没有结果的壁画PK,却使旁观的拉斐尔受益匪浅。
与米开朗基罗孤独型天才不同,拉斐尔事业 顺利,成名较早,是时代的宠儿天之骄子。他能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家之长于一身。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将现实与理想结合。都都认为“拉斐尔长于优美典雅的 画风,他才华横溢物质优越,温文尔雅,更重要的是为人谦和,地位很高时仍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非常尊重,遗憾的是英年早逝”。
画 面中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左侧,都都画的是齐白石与巴巴。出身于雕刻木匠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与学哲学出身的罗马尼亚油画家巴巴在艺术表现中,似乎有异曲同工 之妙。都都认为:“中国画与西洋油画,画种的不同并不影响艺术追求上殊途同归,这两位大师的画风都大气不凡,艺术语言上都比较简约准确,写意概括,富于象 征”。
细看画面右侧的达利,神秘表情中似乎还透露出几丝贵族特有的傲慢。不仅扔不掉象征绅士的文明棍儿,华 丽的衣着与高贵的小胡子更是他割舍不下的外在修饰。与达利相映成趣的是旁边的毕加索形象。这个毕加索不再是20年前都都《梦中的小舟》上的毕加索,交叉在 腋下的双手,寓示着强烈的居高临下般的自信。狡黠的眼神被都都刻画到了极致。他一生似乎都像西班牙公牛一样具有攻击性。内心似乎涌动着不断变幻的艺术追求 和占有欲望。亢奋的瞳孔,似乎还在猎艳着另一个世界的美女……谈到这二位大师,都都认为:“不同的人生情感轨迹和艺术心灵会产生不同角度的画作。达利的画 充满梦幻般的软馨,而毕加索的画则充满着莫测的亢奋与坚硬……”
由此可见,都都之所以塑造这七位大师绝对是 “有感而发”。面对创作对象,画家的激情涌动,首先是一种感动。这种“心血来潮”使都都“情动于中形于言”。达到不吐不快之际,正如都都自己所言,“…… 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感动,直到情不自禁”。“画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画画的,创作需要兴奋状态”,“但我在画布前却难得状态,因为兴奋和热情在生活中浪费 得太多了……这让我更加渴望和珍惜这份难得的激情……所以当这种状态和创作欲望从休眠中被唤醒的时候我极度兴奋,憋足劲尽情表现……”
《向 大师致敬》画面中激荡的情感并非空穴来风。这种来自画家的激情,化融至七位大师的形象塑造之中。而蕴涵在七位大师艺术形象之中的激情,又在欣赏者感悟中被 移情与升腾。这正是艺术形象释放的激情,产生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共鸣。通过与都都的交流,我感到他似乎就超时空地生活在七位大师的生活中,或者说,七 位大师本身就活灵活现地生活在都都的精神世界中。画家都是思想家,也是幻想家。他可思接千载,目极八荒,他可意与境浑,物我两忘。他可“抚弦弄操,欲令众 山皆响”。而这一切,都可归结为一个“情”字。
可见,画无情不动人,画家必须是以情作画。遗憾的是,好多画 家作画,经常是自己并未感动。自己不感动,何以动人?正如宋惠民先生所言:“……都都的作品富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觉和冲击力,是灵感、灵动、速度、瞬间飞 逝,不可重复,不可再现的自由而美妙的神韵”。《向大师致敬》是都都穿越历史挥洒的激情!面对这幅巨作,很多同行都认为该画大气磅礴,生动流畅,凝炼概 括,简约结实。作者“对艺术有着真爱和不灭的激情”,艺术语言上带有明显的都都印迹,是独具个性的一种现代油画语境。
毫 无疑问,这更是都都从渴望激情到焕发激情,创作中不断追逐激情,涌动激情,带着激情向前走的结果。创作过程是激情调动所有的艺术语言,技巧技术为心灵服务 的结果。只有在这时,所有的技巧技术才会被有目的的酣畅淋漓地发挥。画家只有以情作画,画才能以情动人。是创作激情把画家、画家塑造的艺术形象、欣赏者三 位一体化融至一个“美”的境界中。《向大师致敬》更验证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统帅作用:她是创作的始发,也是创作的终极;她是创作的动力,更是创作的结 果。
二、画无技不惊人,必须技道融一
高难技巧的堆砌,未必成就以情动人的佳作,但能以情动人,能使欣赏者激动震憾的好画,必然有其娴熟、独特、高难的技巧技术!因为,画无技不惊人。但要达此境界,必须是技道融一。前提是“技”必须升乎到“道”。
当 前,学院派出身的画家,基本功扎实造型能力强的人笔笔皆是。可一生沉溺在基本造型能力技巧技术中不能自拔者、“技”似乎永远升乎不了“道”者,大有人在, 由技升乎到道。从而达到技道融一是每个艺术家必须要历炼的痛苦过程。绘画达不到技道融一,其作品就是一堆技巧的堆砌。构不成感人的艺术形象,毫无艺术生命 可言。显然,更达不到以情动人的感染力。
从戴都都《梦中的小舟》(1989)、《勇士》(1990)、《有 约会的下午》(1993)、《九百九十九》(1997)、《与但丁订论神曲》(2006)、《飞扬的心》(2007)、《把酒论英雄》(2008)到《向 大师致敬》(2010)。这些此较成功的作品所走过的印迹中寻觅,他正在形成自已独特的现代油画语境!欣赏都都的画,你会感觉到狂野不失其法度,凝炼不失 其生动、概括不失其准确,象征不失其真实。这是技不断升乎到道,逐步技道融一的结果!
所谓由技升乎到道,就 是在创作激情的驱动下,所有的技巧技术、艺术语言都在不断地为形象塑造服务。直至技巧技术与艺术形象成功地浑然一体。在《向大师致敬》的画面中,处处可见 这样的过程。油画作为外来画种,讲究笔触效果。多用明暗关系、寒暖关系、立体的面来塑造形象。而都都的画却常用线。但他用的线就是灵动转折的面。不仅处处 透现着形象的结构,而且张扬着画面的生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
例如对七位大师形体服饰的用笔,可 见其独到的油画技巧手段。其共同之处是线面结合的笔触运用、但动势感觉上的处理上又各有不同。达利刻意修饰的华丽服饰下,可见其养尊处优贵族式的体态。工 作状态下的米开朗基罗则赤裸着双臂,为了雕塑似乎什么都不管不顾了,临时扎起的工作服,透现着一副不知疲倦的身躯;仙风道骨的齐白石,身着中式传统的长袍 大袖,画家用笔上犹如中国草书那般勾环盘纡,纵横牵制,在这几近狂野与浪漫的衣纹纠结之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白石老人的一副傲骨;对右手托着下腭的巴巴, 都都在其形体衣着上多用的是直线。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巴巴的粗布围裙上,斑驳陆离的油迹!
再如,眼睛是人物形 象塑造上的关键部位,是人心灵的窗口。而都都对七位大师眼睛的刻画,却是取舍有致。我们看到,画中只有毕加索的眼睛刻画的比较具像。其余六位的眼睛,画家 都是以虚代实,以无胜有、画龙点睛般地表现!除了少许的高光外,有的干脆是有眼无珠甚至未画!可是冥冥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大师们的神情。真可谓意到笔不 到,未画胜似画,无声胜有声!我们不仅要问,都都这种油画语境,独特生动的技巧技术手段,源自何处?如果说米开朗基罗是在精神上高度影响都都的一位大师, 那么,罗马尼亚的科尔尼留?巴巴则是在艺术语言、技巧技术手段上对都都的现代油画语境影响至深的大师。巴巴作画,简约单纯,结实概括,凝炼准确,艺术语言 上富于写意象征。他视轻率为大敌,创作中不满意的,哪怕只是一笔也要刮掉,直到满意为止。都都作画深黯巴巴的领悟。看似非常放松的技巧表现中,每一步都力 求画出结构,都要入骨三分,都要“知人知面更知心”。都都主张:“关键部位尤为要注意。既要简约,更要准确;既要凝炼概括,更要流畅生动”。
纵 观《向大师致敬》,从整体到局部甚至细部,这种灵动的油画语言运用无处不在。可以说,都都作画,早已脱离了传统油画在技巧技术运用上的刻板与束缚。“他所 运用的形式语言的符号都在吟唱着他心灵深处的渴望、期盼、向往。因而也就在自然而然中成就了有着明显戴都都印迹,赋予艺术魅力和艺术探索精神的画作”。
在 都都的画作中,我们既能看到西画那种对光影、明暗、寒暖、结构上有选择地运用,也能品味到中国书画那种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意到笔不到、“得意忘 形”般神韵。尤其那行云流水般狂草式的挥洒用笔,更能使人想起“无法而法乃是至法”的名言。“善游者忘水”。庄子的美学观念更为形象地揭示了《向大师致 敬》轻外巧内、以天合天、技道融一、乘物游心般灵动的创造精神。因为都都在这种精神的统帅下,所有适合他的绘画创作的技巧技术,都会被其呼风唤雨般随心所 欲地调动与运用。画无技不惊人,但必须是技道融一。
三、画无理不服人,功夫在画外
本 文的第三部分,就是赏析戴都都油画近作《向大师致敬》所体悟的一个“电子文件压缩包”。画中所含的理太多,太庞杂了。我想要谈的都是画外功夫所蕴涵的理。 其中包括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功利上的开悟、在艺术形式上的顿悟、在艺术修养上的旁悟,在艺术观念上的彻悟。真正的画家是需要有天分的,这个天分就是 悟性。所谓天才必定来源于悟性加勤奋。
戴都都是一位富有青春活力和艺术感召力的人。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艺术有着真爱和不灭的激情。他对生活、对大千世界都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悟。这一切也都自然地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
一 个画家积极主动地热爱生活和消极被动地应付生活,幸福指数不一样。同时对生活的感悟也大相径庭。都都热爱生活,对生活的接触面也很宽泛。他真诚热情的平等 意识与处人方式,使他从生活中汲取了大量信息、结识了大量专业之外的朋友,因而也就拓宽了他在绘画创作上感悟生活的视野。人是环境氛围的产物,更是其独特 经历的产物。都都非常重视生活对他的感动,但他更强调在感动基础上对生活的感悟。
至于绘画创作的功利价值, 人们很难超越或开悟。绘画创作不能有任何功利目的,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目前,很多人未画之前就核计每平尺值多少银子,这不是画家。这种人应该去做画商。 都都常说:“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画家的幸福价值已经拥有,仅此而已。”至于作品在流传中受到多少人欣赏与青睐,以至于穿越历史传到后人那里被评价其有多少 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甚而到有多少市场价值,那不是画家的事!画家就是画家,而不是其他!正如宋惠民先生所言,画家是“对艺术有着真爱和不灭激情”的人。 他认为都都“这一画境的取得,是需要最好的创作状态。那就是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而达到最高境界,所达到的松弛的作画状 态”。
至于对艺术体验上的灵悟、艺术形式上的顿悟、艺术修养上的旁悟,甚至于艺术观念上的彻悟,这些都是为 了理论探讨方便,笔者的八股式分述,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这几方面很难在形式上割裂开研讨。但其中最最重要的是艺术观念上的彻悟。艺术观念是每个艺术家艺 术思维方式上最重要的灵魂!这个灵魂制约着艺术家一生的创作。
细观戴都都的《向大师致敬》的整个构图与构 成,他是将不同历史时期、性格迥异、门类不一、风格独特的七位大师置于同一时空中去塑造表现。这个时空,实则是画家在心目中,对七位大师景仰的心理空间。 显然,这种构思就是中国的式的艺术观念下的构思。构图用的近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成方式尤如中国戏剧的群像展览式。画面呈现的时空是画家思接万载、目极 八荒、心游千仞、乘物游心般的一个灵动空间。作者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画外的功夫修养,丰富了油画语言的表现力。2.1米×4.5米的大画面,犹如空纳万境的 戏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都都让七位大师同时登台亮相。穿越了多少历史、承载了多少文明!婉若京剧表演中的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般简约与概括。 很多人欣赏《向大师致敬》这幅画时,仿佛能体悟到中国泼墨山水的酣畅淋漓;中国书法狂草艺术的鸾舞蛇惊;中国京剧《霸王别姬》虞姬舞动的水袖与宝剑的寒 光:更似乎听到了民族乐曲《金蛇狂舞》的音韵与《十面埋伏》的铿锵……
《向大师致辞敬》是中国油画家的创 作,想不带有民族艺术的烙印是不可能的。我们大可不必非要对西方外来艺术门类进行什么民族化的苛求。尤其对油画艺术也不要进行僵死地民粹主义的割裂认定。 对都都的油画创作,我们似乎很难用什么主义,什么画派,什么风格那些八股式的理论公式生搬硬套地去评头品足。她就是油画的“这一个”。中国画家戴都都与西 方油画,从相爱到结婚,杂交做爱达到最高潮的创作中已经“混血”了。而“混血”杂交的优势就是优生优育。无疑,《向大师致敬》是画家分娩的又一个带有东西 方艺术最优秀基因的“孩子”。
某种意义上说,画家都是思想家。《向大师致敬》中塑造成七位大师,都是性格极 其独特、个性极其鲜明、艺术思维上特立独行、创作观念上独辟蹊经的世界级大师。舍此,不能产生流芳百世的艺术珍品。可见,画家不同的艺术思维方式决定着不 同的创作观念,不同的创作观念决定着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艺术语言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不难看出,一个 画家的艺术思维方式与创作观念何等重要!从戴都都1989年的《梦中的小舟》,启航到如今的《向大师致敬》的大船,作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艺术上的超越。一 个画家超越别人很难,超越自已更难!因为超越意味着又一次否定之否定。同样,一个画家重复别人悲哀,重复自己更悲哀。这就更需要不断地艺术创新!
赏析至此,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多而杂不如少而精、少而精不如只言片语经常挂在人们的嘴头上,这便是不朽了。”绘画创作亦然。一个成功的画家一生可能画很多画,但能被称之为不朽的却是极少的幸运儿。
《向大师致敬》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佳作。是否能成为不朽,还要等待时光的过滤,历史的筛选。应该看到,这幅画的成功,是都都心无旁鹜,不为这个到处充满着功利诱惑的世界所牵、所累之果。
期待着戴都都在油画创作上更加辉煌的成功……
庚寅冬长白山人?尚和于盛京稚童阁
沈阳热土生出的“史上最牛油画家”戴都都
中国人画油画就如同西方人唱京剧,想在外来的艺术领域中得到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戴都都做到了。
由他组织创作(与李铁子、张安君合作)的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以独特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可,戴都都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油画家”。
英国艺术家阿拉斯泰尔舒克这样评价,这幅油画反映出了当代中国艺术家适应西方艺术风格和主题的趋势。但但丁带领我们看的是深层的“阴间地狱”,这幅画却引领着现代的人们欣赏“名人天堂”。
走进戴都都先生的画室是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射进空旷的房间,视野里出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靠 窗的一侧是一幅幅尚未完成的画作,地上的调色盘还没有凝固。另一侧整面墙的位置是一幅由奥运英雄组成的巨作《把酒论英雄》,这是继《与但丁讨论神曲》之后 戴都都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新作。画中的奥运英雄们身穿铠甲,左侧的战车上是北京奥运会上的奥运冠军,右侧则是为奥运做出过贡献的人。 yishujia.findart.com.cn
与印象中浩气凛然的英雄不同,戴都都画中的英雄们更显得飘逸,有的人物还长了双天使的翅膀,这非但没让英雄的力量大打折扣,反倒让人感到更加震撼。
短发、身着暗绿色T恤的戴都都在这轻松和震撼之中穿梭着,记者不由地暗自揣摩戴都都自我评价的两个关键词“英雄情结”和“浪漫气质”,这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站在史诗的视角记录历史
中国美术馆收藏着一幅《梦中的小舟》,是戴都都早年的作品,画中的他坐在一条小船上冥思,为他划船的正是大师毕加索,如此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构思实在让人叫绝。
正是这种创意的驱使,让戴都都有了描述历史的冲动。绘画史上不乏经典的记录历史之作,如《拿破仑加冕》、《开国大典》等,这些画作记录的都是历史瞬间或一个事件,戴都都更想记录完整的历史,讲述一个世界故事。yishujia.findart.com.cn
“世界历史是由领军人物支撑起来的,把这些人物集合在一起,让他们超越时空,走入历史。”这个大胆的创意成就了戴都都与人合作的《与但丁讨论神曲》。
随 后,戴都都又独立创作了关于奥运题材的《把酒论英雄》。在戴都都眼里,青铜时代是中国最旺盛、最饱满的时代,把奥运英雄置身于这个时代,披上青铜铠甲更能 展现英雄们的气魄。戴都都坦言,和《与但丁讨论神曲》相比,他更钟情于《把酒论英雄》。因为前者与其他画家合作,只能用统一的古典主义画法。而戴都都更喜 欢浪漫主义,后者他完全放开地用浪漫主义色彩来描绘英雄。yishujia.findart.com.cn
戴都都说,其实这幅画完全可以在去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时问世,事先把人物的身体动作画出来,再把可能获得冠军的人像画好,到时候一组合就成了。但感觉那样做太功利了,戴都都最终放弃了这种想法,用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此作。yishujia.findart.com.cn
创作需要等待“兴奋的状态”
尽管在艺术上取得了超乎自己想象的成就,戴都都却说自己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对于所谓的“不勤奋”,戴都都有自己的解释。
“画 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画的,因为创作需要‘兴奋的状态’,而任何人都不会永远处于兴奋之中。美术史上的大师,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的一小部分精品而成为大师, 而大部分作品则可能都是在没有真正的‘状态’下完成的。”因此,戴都都创作时更讲究随性,有感而发,抒发真情实感。他不主张吃苦耐劳,更中意享受生活。 yishujia.findart.com.cn
一次,戴都都过生日,平时社交 甚广的他偏偏那天一个电话都没有。戴都都很失望,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画室里望着外面昏暗的天,于是他拿起笔画了一幅自画像《像上帝一样孤独》,画中的他孑 然一身,孤独而落寞。后来朋友们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又给戴都都补了个生日,玩得很开心。回来后戴都都又画了一幅《像天使一样快乐》。讲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 事时,戴都都就像一个单纯的大孩子。yishujia.findart.com.cn
究竟是把生活融入画画,还是把画画融入了生活,也许戴都都自己都说不清了。于是他说,“等待状态是我少画画的借口,实际不想画的时候也确实画不了,在检讨自己不够勤奋的同时,又得意于自己对每幅画都负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