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画是如此 人何以堪”——《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相关商品

  • 鹦鹉
  • 鹦鹉
    本店售价:¥1450元
  • 遐思
  • 遐思
    本店售价:¥2500元
  • 梦幻
  • 梦幻
    本店售价:¥1200元

浏览历史

“画是如此 人何以堪”——《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
叶显崇 / 2011-09-21

  历经波折、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如今要合璧了——6月1日,被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剩山图》将跨越海峡,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实现合展。这是两者分别360余年后的历史性聚首。可喜可贺!众所周知,《富春山居图》近年来引起关注,始于2010年春天温家宝总理所说:“我希望两个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无缘仕途寄情山水

  晚年画赠无用禅师

  《富春山居图》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黄公望的旷世杰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可与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相提并论。

  黄公望,本是江苏常熟人,叫陆坚。少时家贫,父母早逝。南宋末年,在蒙古族南侵中,七岁的陆坚颠沛流离来到了温州,被过继给平阳黄乐为嗣。黄乐九旬尚无子姓,接入陆坚后,喜出望外,感叹道:“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将陆坚改为黄公望,字子久,以寄托老年得子的喜悦心情。

  黄公望孩提时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元代中期,他步入青年阶段,然而无缘读书取仕。直到中年,他才做了一介卑微的司吏,经办田粮杂务。后因其上司贪贿事发,46岁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获释后,他心灰意冷,弃官南返,隐居山林,浪迹江湖。在极度苦闷中他加入了全真道,往来杭州、松江(今属上海)等地,以卖卜为生。并结识了著名道士、诗人张伯雨。两人在西湖西岸结庐,比邻而居,共同云游山水,一起作画写诗。其间,黄公望画了《仙山图》和《筲箕泉图》等山水名作。

  黄公望在云游山水中,产生了“寄乐于画”的兴趣,50岁左右开始研习山水画。并受过赵孟頫的熏陶。他在所作《观瀑图》等画作上自署“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

  1347年即元至正七年,黄公望已到了78岁的耄耋之年。是年,他来到富春江,不禁逸兴大发。同行的师兄无用禅师感叹富春山水之美,请他执笔描绘下来。黄公望便在南楼铺开纸卷,援笔作《富春山居图》。但因经常云游在外,此幅画作一直没能及时脱稿。后来,他索性将画卷装入行囊,随身携带,早晚有空就接着画,时断时续,终于在81岁那年完成了这幅《富春山居图》。

  画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旖旎风光,笔墨清润、意境深远、平淡天真、疏密有致、用笔简率,似在不经意间为之。画面“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十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无用禅师唯恐别人巧取豪夺,特让黄公望在卷末写明是给他的。同时,黄公望在题词中道出了希望识者好好保存的心愿。

  《富春山居图》画好后于1350年在松江赠给无用禅师。四年后,黄公望于老家常熟驾鹤西去。从此,这幅传世名卷开始了命途多舛的历程。

  沈周董其昌推为至宝

  吴洪裕火殉断成两幅

  一百多年过去了,进入了明代。无用禅师早已在九泉之下陪伴着黄公望,但《富春山居图》仍留在人间。一天,画卷落到了明大画家沈周手上。名家与名画邂逅相逢,沈周惊呆了,又是欣赏,又是题跋。一次,沈周将画卷交给朋友分享时,竟被朋友的儿子偷偷地卖掉了。沈周得知后,失魂落魄,后悔不已。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周在古董铺上又见到了这幅画卷,但因价格昂贵而无力讨回。画卷被苏州樊舜举以重金获得。

  又过去了一百多年,到了明代晚期。《富春山居图》在多个人手里辗转流传之后,落到了大书画家董其昌手中。不惑之年的董其昌与画卷不期而遇,瞬间竟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俱是矣!”他研磨多时,居然得出一个画家长寿的结论:当画者随着宇宙的运动规律而动,满眼所见皆为生机,画画就成了一种乐趣,其寿命焉能不长?诚然如此,黄公望寿高近九旬,应是为画中充满生机的云烟所滋养。

  《富春山居图》在人世间流传至此时,又因沈周和董其昌将画卷推向极致而变成了绝代至宝。

  董其昌晚年,将《富春山居图》高价转让给了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吴临死前,传给了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痴迷收藏胜过做官,自从接手此画卷起,一直处于如痴如醉的状态,与画卷朝夕相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随身相伴。他还不惜代价,花巨资为《富春山居图》营造楼宇,名曰“云起楼”,藏画卷的那间屋子就叫“富春居”。

  时间的车辙压到了明清之交。当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吴洪裕带着《富春山居图》离开云起楼,逃亡他乡。他临终前,实在放不下此画卷,当记起唐太宗曾将《兰亭序》带入寝陵陪葬的故事时,便要此画卷与他一起殉葬。吴家上下谁都明白《富春山居图》价值连城,有点舍不得。贪婪的吴洪裕到奄奄一息时,指令妻妾取来《富春山居图》火殉。妻妾举着颤抖的手将画卷投入火中。等伯父闭上眼睛的一刹那,侄儿吴子文即极快地将画卷抢了出来,而往火中投入另一幅画。这一“偷梁换柱”之举,拯救了这幅画卷。但《富春山居图》焚后余烬,已是面目全非了。起首一段已被烧脱,中间烧出几个破洞,结果断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小段被称作《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大段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取无用禅师名),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无用师卷》应召入宫

  辗转历险运到台湾

  时间到了清代乾隆一朝。一向雅好书画的乾隆帝一直不失寻找《富春山居图》的兴致,并以一国之君的名义征召此画卷。因此,年年都有《富春山居图》进贡,但都是些赝品。1745年即乾隆十年的一天,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帝观赏后,认为此画卷笔墨苍古、溪壑天成,应为黄公望真迹。这位34岁的皇帝即濡墨运笔题上“神品”两个大字。他对画卷珍爱有加,不仅常在宫中展阅,出外巡游阅民时也随身携带。50年间,在画卷上题跋凡54次,大小印章累累,将画面充塞殆尽。后人戏称“毁容”。

  可是就在翌年,第二幅《富春山居图》进宫了。乾隆帝连夜秉烛观赏。观赏间顿觉此画卷笔意不同凡响,但与第一幅比较,略有逊色。虽则视为赝品,但还是要留下来,毕竟画得太好了。并命大臣梁诗正题上一段“御识”。

  殊不知,乾隆帝认为是赝品的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却是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但也算因祸得福,画卷上除了那段“御识”外,再无其他“御笔”,使之躲过“毁容”一劫。这帧《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被乾隆帝鱼目混珠,打入冷宫近70载,直到1815年即嘉庆二十年,无用师卷被编纂进《石渠宝笈三编》(清代编撰宫藏书画的著录书)后,才被昭雪冤屈,得以正名。那幅让乾隆帝“毁容”的画卷被后人称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因为在题款中写明黄公望为“子明隐君将归钱塘”而作,不过是明末文人的临摹本而已。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清宫里静静地躺了180多年之后,到了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北平岌岌可危。故宫博物院决定转移包括《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内的院藏精品文物,以避战火浩劫。这批文物自北平经南京辗转运抵川贵,沿途行程数万公里,经时15年之久,历尽艰辛、屡克风险,直到抗战胜利,才陆续运回南京。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台湾默默待了半个多世纪。

  沙孟海三顾沪上

  《剩山图》终藏省博

  《富春山居图》焚成两段,好像孪生兄弟在战乱中走散一般,不能团聚,成“残山剩水”,分居两地。那小段的《剩山图》,当年经重新装裱后,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被大收藏家王廷宾从吴洪裕后人手中购得。嗣后又辗转过好多个收藏家之手,但此图在战火硝烟中,再度销声匿迹。

  1938年,《剩山图》复而现身,被上海收藏家吴湖帆发现。是年秋天,上海汲古阁老板曹友卿来看望吴湖帆,随身带来一幅刚买到的破旧不堪的古画,请他鉴赏。吴湖帆一看不得了,但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他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痕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剩山图》。吴湖帆为能在三百年后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而感到欣慰。经过几番交涉,吴湖帆以家中珍藏的商周彝器换来这帧残卷。从此,《剩山图》走进了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他自称“大痴富春山居图一角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书家沙孟海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中,三顾沪上与吴湖帆商洽,欲将此图收归浙江博物馆。吴氏起先无意转让,经收藏家钱镜塘的斡旋,后被沙孟海的至诚之心所感动,终于同意割爱,以八千元成交。1957年,《剩山图》落户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总算走过坎坷的历程,得以悉心呵护、有序流传,各自平安地在隔海相望的两地被保存至今。但“兄弟”的离散带来的遗憾仍然咬噬着世人的心。

  温家宝总理希望《富春山居图》合璧的愿望提出之后,像向水潭中投入一石,激起了人们重新思考的浪花。海峡两岸的文物工作者为此已做了许多合璧展览的先期工作。温州两位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高公博也将随浙江代表团赴台,展示瓯越工艺,见证历史时刻。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