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中国古代的书画市场

浏览历史

中国古代的书画市场
东方文化艺术网 / 2011-08-27

  中国古代美术史料证明,中国古代艺术市场的出现,大大早于唐代。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型、发展,艺术品交易愈来愈普遍。工艺品被当 作商品交换,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而作为相对的"纯"艺术品书画的市场,在汉代也已出现了其初级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后汉书》所记" 刘梁字曼山,……卖书于市从自资"就是一种与实用功能尚未完全脱离的"佣书"之例。纯艺术性书法市场形成于六朝时期,二王、萧子云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均成为 市场流通的特殊商品。南朝宋、齐间市井流行谚语"买王得羊,不失所望"①,足证当时王献之、羊欣师徒作品在市场上的口碑。《南史》也记载有萧子云舟途遇百 济(朝鲜古国)求书使者,乃"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  
到了唐代,书法市场继续发展,绘画市场也迅速成型。例如杜甫诗句 有"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②。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出自宰相世家,其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都"相继鸠集名迹",收购了不少书画精品。当 时"卖书画人",像贞元初的孙方禺页,就替张家"买得真迹不少"。"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 也足见当时书画交易的盛况。其时画屏买卖红火,张彦远在自己著作中列出了名家画屏价目表:"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 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而"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③上述"卖书画人"亦即书画商。据记载,顾恺之所绘 《清夜游西园图》唐时在民间几经转卖,资费三百匹白绢、三百贯不等。④书法市场情况如何呢?例如"大王草书字直(值)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 行真正","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贯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⑤大名家书法已有标明的市价,等 级分明,高者几近"天价"。而隋唐时雕塑造像之风炽盛,推动雕塑市场,仍以佣工形式为主。

 
宋代的艺术市场空前活跃。北宋汴梁市集、南宋临安勾栏瓦子,都有卖字画、年画的摊子。据史籍记载,北宋汴京相国寺"后廊皆睹货术传神 之类",可见有画人像的画摊。汴京东角楼街巷有潘楼酒店,"其下每日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⑥。而南宋临安城内店铺林立,也有"陈家画团扇 铺"⑦这样的绘画工艺品店铺。文人画买卖亦成风气。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开始陆续出现。像北宋初年的燕文贵曾于汴京天门道上设摊出售自己的画作,而北宋末 年的画工杨威的作品则由画贩收购转卖。靖康之变,书画空前大流散,民间交易、收藏很多。经营艺术品的人被称作"常卖"。一种接近经纪人身份的"牙侩",实 际上是绘画买卖中兼有鉴定、估价、促成生意数任的特殊中介人。另有所谓"鬻书者",即书法市场中的商人,也很常见。宋时苏东坡等书法大家作品广受欢迎。" 东坡翰墨,在崇宁大观,则时禁太严,尽行焚毁。至宣和间,上自内府搜访,一纸直(值)至万钱。"⑧
元代以前,内府的艺术品典藏具有压倒的优势。元 代书画市场继续发展,商业意识、市场观念在书画家和收藏家头脑中均更为强烈。例如,绘画大师倪云林"雅趣吟兴,每发挥于缣素间,苍劲妍润,尤得清致,奉币 贽求者无虚日?quot;⑨由宋入元的大画家龚开"家益贫",只好就其子背"按纸作唐马图","一持出,人辄以数十金易得之,籍是故不饥,然竟无求于人而 死。"⑩当时流行以"一纸千金"之类商业用语评论名家佳构,例如评李士行画"李侯画手名天下,一纸千金不当价。"⑾评钱选画"此画老钱暮年笔,真成一纸值 千金。"⑿赵孟兆页书法、绘画价位均很高,人称其"亦爱钱,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⒀,其实正说明赵氏自觉的市场经济意识。

  有明一代艺术市场的繁荣是与当时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联系的。按有些史家分析,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迟至明中叶,除一般 的书画商人以外,在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南京等工商业发达、人文荟萃的城市,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书画经营商店。市场已成为私家收藏获取藏品的主要场所。 明中叶以后私家艺术品典藏一跃而上,超过内府典藏而占有绝对优势。其中由已嘉兴大收藏家项墨林最为著名。明代书画交易普遍由画商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 清晰,上升趋势也较明显。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述及嘉靖末年各地豪门竟相典藏书画古玩,"不惜重资收购,名播江?quot;。明中叶以后,大批职业 书画家涌入市场以卖画售书作为谋生方式,其突出并为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沈周、文徽明,唐寅、仇英等人。例如唐寅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 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⒁以鬻画谋生自立足以傲视权贵,实以商品经济为背景。文、沈等人门前求购字画者络绎不绝。祝枝山"海内索书,贽 币门,辄辞弗见"⒂。亦为市场中热门人物。一些在朝为官的书画家不甘寂寞,亦涉足市场。如官至太常寺卿的夏昶善画墨竹,"番湖海国,兼金购求",故当时 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⒃之誉。有些书家甚至自己开店卖字,例如和钟"至京师设肆鬻字"⒄。明亡时,南北二京所藏之书画流散在外很多,有些为各地收 藏家购得,由于争购抬价,以至于"街坊乱世多商贾,尺幅画图市寸金"⒅。

  清代为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发展的高峰阶段。此时书画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受封建社会制约,后来又受近代思潮影响的艺术品市场机制趋于其完善, 明码标价和书画做伪均很普遍。清四僧、清六家都不乏鬻画谋生者。"扬州八怪"、海上画派无不以自觉的艺术商品生产,加入当时的艺术市场运作之中。以此图存 者难以悉数。北京和扬州成为清代书画中心市场之所在,尤其是后者更有统领全国艺术交易之势,后来移往上海。被今人屡屡援引的郑板桥字画润格,就是一件艺术 家自撰的艺术商品价格明示典范:"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凡送礼物食 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⒆。这一曾被刻石立于扬州西口庵的润格阶次分明,市场观念强烈,颇 具代表性。郑板桥曾匡算扬州画派成员收入云:"皆以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⒇之后,同治、光绪年间,"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 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quot;(21)普遍依附商业资本的海派书画家的润格发展成名家、行业同订的规范化的书画价格标码。这时, 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为主要来往之地的金石书画古玩"掮客"十分活跃,沪上大量的笺扇铺"代乞时人书画"(22),促成字画交易。此外,乾隆以后广 州一带画家曾绘制人物、山水画向欧洲等地出口,有的人还融入西洋画法以适应目标市场,据说贸易额也不小。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