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信息 > 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正在流入画廊业

相关商品

浏览历史

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正在流入画廊业
中国文化报郝小奇 / 2011-08-27


    资本市场上的“热钱”要流入画廊业了吗?小作坊式的中国画廊能否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大企业?本土画廊能否与海外画廊巨头一争高下?日前,有关几家画廊融资成功的消息见诸报端,引发了业内外对于画廊前景的思考。

    资本开始进入画廊

    据 日前报道,星空间画廊、北京现在画廊以及Boers-Li画廊顺利融资,正在开展进一步的计划。报道称,星空间负责人房方已正式确认,主要投资人为鼎天资 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投资数额暂未透露,但坊间传闻是500万元至600万元。北京现在画廊负责人黄燎原日前也宣布画廊融资成功,准备重新启动画廊 计划,这一系列计划包括:更新画廊艺术家名单,重新建设画廊团队以及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陆续展开几个重大项目。尽管黄燎原并未透露融资数额,但据可靠消息 称,此次投入在500万元左右,投资人可能来自香港赛马会北京会所。而Boers-Li画廊的负责人皮力则坚称自己并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投资,他甚至笑称 “500万元人民币塞牙缝都不够”。

    此条消息一出,在画廊界引起不小震动。“如果真的有投资进来,会解决中国本土画廊的许多问 题。”市场评论人士方伟认为,中国画廊之所以盲目跟风、一吹就倒,“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资金不足。”据了解,目前国内本土画廊几乎都是由个人全资或几人合伙 注资开办,尽管能开一家画廊的,自然也是财富人士,但个人的资金毕竟有限,当面临大的资本风险或遭遇国外画廊的竞争时,不免处于劣势。“对于大多数中国画 廊而言,现在的资金缺口都是很大的。”北京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表示,“画廊应该算是中国艺术界最为弱势的群体。”

    然而,对于 前述报道,星空间画廊负责人房方却表示,目前融资虽然已经成功,但相关手续仍在办理中,“目前可以看到的报道没有一条是出自我口,里面的数字更是胡乱猜 想,荒唐得离谱。”深圳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黄泷在刚刚听到这则消息时也不禁失笑,“一家不是很大的画廊,一年的宣传推广、艺术家包装费用至少也要600 万元。”林松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不一定是真实的数字。”他认为,现在资本刚刚开始介入,还是试水阶段,“等双方有了合作的默契以后,肯定还有更大的 投入,甚至几个亿的投入都有可能。”显然,报道中的数字有些失实,但融资的消息则属确凿。一个成功融资的案例,是否会打开中国画廊前进路途中的一扇大门?

    与资本合作是大势所趋

    “目前很多画廊都开始和外面的资本有所接触。”林松透露,尽管融资成功的画廊还并不多,但画廊与资本的接触却日渐频繁与深入,“这是一种大势所趋。”

    近 两年,资本对于收藏界、艺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机构、基金的涉足为业界原本的模式带来挑战。“以前画廊的运营成本很低,艺术品也不贵。”据林松介绍,随着 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品越来越贵,艺术家的条件越来越高,而画廊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房租、运营以及海外画廊的“入侵”,都成为中国本土画廊当前 亟待应对的问题。

    此前,各地集中地都曾掀起一轮房租涨价的高潮,致使许多中小画廊无力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更有将近一半的画廊陷入困境,许多画廊最终因此而倒闭。种种“脆弱”的表现,最基础的问题当然是资金。

    笔 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画廊业主都对资本的介入持肯定态度,而且确实有不少画廊开始尝试与外界资本接触,由此看来,本土画廊的融资潮似乎很快就要到来,而融 资后的画廊也肯定不会再轻易被房租压倒。据了解,在国外画廊业,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与画廊的合作非常广泛,而在国内,仅有的几个艺术品基金只是和拍卖 公司偶有合作,几乎不过问画廊的生存。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始终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黄泷认为,这是国家政策机制造成的,“国内艺术市场的链条还 很不完善,尤其是拍卖链,一级市场的链条尤其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介入就会对艺术品质、价格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资本的盈利性其实也可以 间接促进行业的规范。”林松非常认可资本的进入,“资本有规划,行业内的人也能更加认真负责。”

    一次“翻身”的机会

    资本的介入势必壮大本土画廊的实力,而本土画廊实力的表现,根本在于能否夺回中国艺术市场的话语权。

    近 年来,海外画廊包括港台画廊的大举“入侵”让诸多规模有限的本土小画廊见识到了“巨头”的力量,而这种硬碰硬的直面抗衡也使得中国画廊开始思考“生存”这 个严峻的问题。国外画廊有着多年的商业经验,在销售、推广、影响力上远远高于中国画廊,因此在与海外画廊的竞争中,本土画廊少有胜出者,大部分都被打得七 零八落,目前提及国内画廊业,大规模、力量足的无一没有海外资本背景,如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的佩斯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等等,仅从占地面积与装潢设备 等硬件而言,本土画廊就明显落了下风。“依靠外国画廊和藏家操作的中国艺术家都火了,而中国画廊和藏家只剩下了跟风的份儿,”市场评论人方伟认为,中国当 代艺术始终在遵循外国人定下的标准,这是市场的畸形,而这些都是由中国本土画廊的弱势造成的,“一家连交房租都有困难的画廊,怎么可能推广出自己的艺术标 准呢?”林松也认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一定要依靠本土的标准,但在同等的条件下,中国画廊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对于海外画廊而言,即便是年轻画家 也很容易被做出名,他们捧红一个,便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标准,而中国画廊显然还不具备这种实力。”

    然而,无论如何,几家画廊融资 的成功已经足以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标杆,可以让原本各自为政的画廊业主们意识到现代商业社会中资金的强大推动力量,为本土画廊提供一次“翻身”的机会。业 内人士普遍认为,按照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速度,要形成资本与画廊的大规模合作,估计用不了几年的时间。“真正的效果或许过几年才能看到,但这将是一种模式 的胜利,一种制度的胜利。”林松说。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