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印象派表现主义新具象当代杰出旅居美国华人艺术家王鑫生
温钦画廊 / 2025-03-12
1. 王鑫生表现写实主义作品选 Expressive Realism Works
《祷告》, 布面油画,Praying, oil on canvas
《街头艺人》, 布面油画,Street musician, Oil on canvas
《爵士乐的泪》,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收藏,Tear of Jazz, oil on canvas, Permanent Collection by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岁月 Years, oil on canvas, Permanent Collection by Atron
《爵士乐队》, 布面油画,The Jazz band, Oil on canvas
《黄河之韵》, 布面油画,Rhyme of the Yellow River, Oil on canvas
独散千古意 Eternal meaning, Oil on canvas,300×210cm,2013年,布面油画
嵇康- 广陵散
嵇康(224-263 年),字叔夜,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和玄学大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一生淡泊名利,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而被司马昭处死。
此幅油画作品采用的风格是以油画表现主义的特色聚焦嵇康行刑前从容弹奏千古绝响。画作中,远处隐隐地山河波澜壮阔,人物嵇康双眉凝蹙,神情投入,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而非刑场之前,那光着的单足代表着嵇康此时的窘迫处境,却也在另一方面隐晦地向观者表达此刻嵇康的心境应该是十分洒脱、无惧生死。他动情地为自己、为天下苍生弹奏的最后一曲绝唱《广陵散》。
画面更多的是透过肢体语言和背景山河的波澜起伏来烘托嵇康和广陵散与世人的诀别。集中概括了嵇康身为音乐家和思想家在挥手人世时的淡定和从容。这幅作品完美的诠释了人物精神、状态、汇集音乐特色,从而成功的把嵇康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画在观者面前,仿佛观者能听到曲罢之后,嵇康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吹葫芦丝的小女孩 吹葫芦丝的小女孩 吹葫芦丝的小女孩 Little girl blowing cucurbit, oil on canvas
人物写生 Character sketch, oil on canvas
人物写生 Character sketch, oil on canvas
福岛回忆 “二战英雄布什总统” Fukushima recalls - 'WWII hero President Bush, oil on canvas
陈纳德将军 陈纳德将军 Lieutenant General, Claire Lee Chennault, oil on canvas
2. 王鑫生写意印象 - 人物 作品选 Impressionistic Expressionism – Figure Works
永恒的情人 Forever lover, oil on canvas
和平天使 Angel of peace, oil on canvas
画家王鑫生以孙女放飞和平鸽画家王鑫生以孙女放飞和平鸽为画面,在放飞的过程中,寓意着放飞中外华人和平的心愿、维护世界和平,只有社会和平了,人民才能有一个祥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 诗人李白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Poet Li Bai, oil on canvas,300×210cm,2014年,布面油画
诗仙- 李白701-762年
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当之无愧的诗仙。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这幅作品用印象派色彩和极具东方意象的表现主义风格完美的诠释了浪漫气息和诗仙酒话人生的艺术境界,突出了似醉非醒的神态和雄奇的格局: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是问人生对酒当歌的桀骜人生。
洛神 300×400cm 2017年 布面油画
洛神赋
此幅作品取材于魏晋曹植的洛神赋,此幅作品以扑朔迷离的印象派色彩和表现主义风格。整幅作品利用画刀的力度,极度展现了神话传说中洛神的美:“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洛神赋中对人神之间爱情的期待,正如画面中洛神指尖拈花,隐喻世间情感皆美不可方物,亦会稍纵即逝。洛神赋中含有丰富的情感表述和对神话传说中人物的形象刻画。次幅作品中御龙驾车的形象以及洛神的形象设计理念都来自于诗词中的表述。是艺术和诗词并合神话传说的完美融合。
诗人·杜甫 兵车行 250×300cm 2017 年 布面油画
诗圣- 杜甫 兵车行
杜甫(712 -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狂放不羁不乏豪气,《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诗句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王鑫生深刻地体会到创作《兵车行》的意义是对战争及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
画作中,遮天蔽日的硝烟四处弥漫、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颓败之相,一片焦土之中杜甫训书而立,他神情凝重,愤厉的眼神中饱含文人对和平的大爱向往。人物衣着的纯与白与四周硝烟弥漫的黑、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甫悲悯苍生、不得安于锄犁的人物跃然纸上,让观者似能感受到画作中杜甫的悲天悯人的大胸怀。
此作品准确的捕捉了画中人物对当时君主穷兵黩武的不满,对和平的向往,更是文人大爱的涕敷,是画者对诗圣的致敬。
诗人·李商隐 300×210cm 2014 年 布面油画
李商隐(约813 年- 约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画中正是李商隐的惆怅和对感情寄予的婉转凄切,阐释了其对亡妻的思念,对青春的缅怀,于是,挥手间成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乐圣·朱载堉 300×210cm 2013 年
乐圣- 朱载堉
朱载堉(1536 年—1611 年),字伯勤,是明太祖元璋九世孙,明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音乐家、乐器制造家、舞学家,他又是算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家,在美朮、哲学、文学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朱载堉对文艺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 ,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被世人称为乐圣。
画作背景是龙脊山脉,寓意朱载堉在音律中的地位,同时也寓意他的音律成就如龙之文化一样的传承。朱载堉是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更是开启和推动音乐发展新篇章的重要奠基人。
3. 王鑫生写意印象- 风景 Impressionistic Expressionism - Landscape
翱翔九天Soar into the highest heavens, oil on canvas
雨鹤惊香 Blissful cranes in paradise, oil on canvas
睡莲 1 Water lily 1, oil on canvas
4. 王鑫生写意印象 - 静物作品选 Impressionistic Expressionism- Still Life and Landscape Works
静物 Still life, oil on canvas
5. 古境新意 – 当代油画作品选 Contemporary Expressionism in Ancient Realm – Oil Works
睡莲 2 Water lily 2, oil on canvas
睡莲 3 Water lily 3, oil on canvas
睡莲 4 Water lily 4, oil on canvas
睡莲 5 Water lily 5, oil on canvas
荷花 1 Contemporary Lotus 1, oil on canvas
音韵 1 Euphony 1, oil on canvas
音韵 2 Euphony 2, oil on canvas
音韵 3 Euphony 3, oil on canvas, oil on canvas
音韵 4 Euphony 4, oil on canvas, oil on canvas
6. 王鑫生 古境新意 – 当代水墨作品选 Contemporary Expressionism in Ancient Realm – Chinese Ink Works
桌花 静物 1 Still Life 1, Chinese ink on rice paper
桌花静物 2 Still Life 2, Chinese ink on rice paper
醉雪似春华 Drunken snow resembling spring flowers, Chinese ink on rice paper
对酒话古今 Over vintages, tales of times gone by and days to come, Chinese ink on rice paper
桃花源 The Peach Blossom Land, Chinese ink onrice paper,120×313cm,2019年,纸本设色
王鑫生
王鑫生,当代杰出的华人艺术家,亚洲艺术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他将中西绘画语言成功融合,开创“王鑫生画派”,在推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贡献卓著。
美国国会颁发国际艺术大师,美国国会颁发国际艺术大使,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艺术成就荣誉勋章,美国休士顿大学终身艺术成就奖,美国休斯顿荣誉市民及亲善大使,美中艺术协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鑫生国际艺术学院院长,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石齐画院学术院长,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常务理事。
王鑫生先生1949年出生于西安,父母均为艺术家,6岁开始在水墨画大师陈锦堂门下学习水墨画,获得真传。少年王鑫生便以惊人的艺术天赋展露头角,13岁举办个人水墨画展。大学期间,王鑫生系统学习了西方美术知识和油画技法。浸润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打下他扎实的东方艺术修养;对西方绘画理论和技巧的学习,则开拓他的国际化视野,这为他日后形成中西结合的独特绘画风格奠定基础。
20世纪70年代,王鑫生开始发展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善于将中水墨画的意境与技法与西方的表现手法结合,使他的作品既具有东方艺术的意蕴,又兼具西方绘画的表现力。这成为他成功创立“王鑫生画派”的关键。80年代,王鑫生艺术创作已初具规模,开始在国内外展出和交流。90年代移居美国后,王鑫生迎来创作高峰,他的艺术成就获国际认可。
王鑫生先生获得过许多重要艺术奖项和荣誉。2008年美国国会授予他“世界艺术大师”荣誉证书。休斯顿市曾两次颁发荣誉给他,2000年授予“荣誉市民”称号,2004年将3月15日定为“王鑫生日”。他也获哈佛大学终身成就奖章、休斯顿大学终身成就奖等殊荣。这些荣誉表明他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2007年,王鑫生还获得德克萨斯州第22国会选区荣誉证书。
王鑫生先生的作品深受国际知名人士的喜爱。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曾收藏其肖像画。前国务卿希拉里也曾收藏过王鑫生的作品。此外,前NBA球星姚明、壳牌CEO约翰·霍夫迈斯特等名流都曾购藏其作。这些知名人士对王鑫生作品的青睐,充分证明其独特魅力。
王鑫生先生热心公益,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1993年移居美国后,他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为美国主流社会介绍中国文化。他曾在休斯顿开设艺术学院,通过讲授和创作,王鑫生成功向美国学生传播中国绘画艺术的理念和技法,获得广泛好评。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王鑫生先生以他成功融合中西绘画语言的“王鑫生画派”,对世界艺术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的中西结合绘画风格对后世艺术家影响深远。正是依靠这种融汇中西的独特艺术风格,王鑫生先生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华人艺术大师之一,他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设了一座艺术桥梁。
王鑫生先生致力于开创更多艺术新领域,创作更多富有东方意蕴的油画和现代表现主义的水墨画精品,为世界艺术发展继续贡献巨大精力,并以“取中西精髓,创新融合”的艺术精神,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继续努力!
重要收藏
2015年7月28日,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名称:《爵士泪》;
2014年10月21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作品名称:《圣像孙中山》;
2013年1月28日,河南美术馆收藏,作品名称:《云台山风光》;
2011年2月5日,美国德州历史博物馆展览期间作品《德州州花﹑ Texas Bluebonnets》被美国白宫收藏;
2011年7月25日,今日美术馆收藏具有代表性作品《禅荷》;
2011年9月28日,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总统府)收藏作品为《誓约》;
2011年9月29日,江苏省美术馆收藏,作品名称:《少女》;
2011年12月12日,上海美术馆收藏,作品名称:《禅荷》;
2008年10月31日,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所作肖象,成为老布什的收藏品;
2007年4月12日,壳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夫梅斯特先生收藏了自己油画肖像;
2007年4月18日,在著名NBA 球星姚明家中创作肖像,4 月18 日姚明正式式收藏了这幅画作;
2007年11月28日,为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所作肖象,由希拉里收藏;
著名中国美术专家给与王鑫生的评价
❖“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本质的理解、对时空交错中的现实生活之关照、对社会问题之反思与批判,均通过艺术语言渗入到油画创作中。他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逐渐刻画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架构,在笔触的飞动和色彩的颤动里容纳了思想的深度。”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
❖“ 当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把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去影响世界的时候,那些旅居国外的华人艺术家其实早已通过他们每个个体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种种文化跨越。王鑫生的这些作品正是跨文化学艺术史的研究对象。”
——艺术史学博士、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 鑫生他的思路从他作品上呈现出上天、入地,到人间的通道上;他的画意,有着千丝万缕的,游弋在印象气味里;灵动的或许冷不防的浸入到十分真实的物体中,有时挥之即来抽象怪异的天地间......总之,作品令我难忘,又令我思索。”
——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院长 石齐
❖“ 最好的作品是那些令人感动的作品,涉及一种关乎时代的共同情感。王鑫生无疑正是这样一位关注当代社会,有着丰富情感的艺术家,其意象化的艺术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视觉符号,关乎时代的共同情感,令人感动。离开中国的十八年中,王鑫生将灵魂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的朴素情感自然揉进其油画的世界中,形成了意象与写实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美术馆》杂志主编 张子康
❖“ 王鑫生油画吸收了印象派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优点,他画人物、风景与静物,基本上都是现场写生,从而摆脱了中水墨画因为忽视自然而导致的程式化倾向。但是,王鑫生的写生并不拘泥对象的形似,他更注重气氛的营造和情绪的表达,在印象派中又加入了一些表现主义的成分。为了突出油画的书写性,王鑫生更多地用画刀做画,将绘画痕迹毫无保留地留在画面上,从而能够让情绪直接流露在画面上。书写性的加入,摆脱了印象派对幻觉的执着,让画面多了写意的味道。”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 彭锋
中国美术馆展览前言
我第一次看到王鑫生先生的画,便觉得他是一位为精神而劳作的艺术家,其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折射出的悲天悯人之气象,体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正义。
正因为如此,他旅美近三十年,没有为摩天大楼、灯红酒绿所恍惚,也没有在商业绘画的委曲中求生,更没有赶潮随波搭上后现代的快帆,而是在生活的坎坷与奔波中体验、观察在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处于底层的艺人、流浪汉、乞讨者的生命状态,他以肯定的造型和朦胧的色彩描绘他们的形与神,表现他们的悲苦与快乐。此中所蕴涵的人性伴随着画家的思考,藉鲜明的、富有个性的形象特征予以外化。
由此,画家的敏感、敏捷和直取本质的意象表达,使画面充盈着一股浓郁的氛围,他令人仿佛沉浸于音乐的旋律而难以释怀。这不仅是画家的观察,也是画家对心灵的感悟。显然,在画家艺术理想之境界铭刻着现实主义的深深烙印。
王鑫生先生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并在父母严格的要求下奠定了良好的绘画基础;旅美后尽管时空不同、环境多变,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本质的理解、对时空交错中的现实生活之关照、对社会问题之反思与批判,均通过艺术语言而渗入到油画创作中。他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逐渐刻画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架构,在笔触的飞动和色彩的颤动里容纳了思想的深度。
我们从他的创作中,可以体会到一种真诚,一种情怀,以意而写,得其神韵。他的油画作品兼具意象的艺术美与具象的现实美。王鑫生先生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因为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地被其仁爱之心和终极关怀所感染与震撼。
此次展览展出了王鑫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他的油画作品受到苏俄现实主义、法国印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浑融东方笔墨与西方色韵,于朦胧里似见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汇于人性的诗意表现之中。
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跟随着画面与画家共同体验几十年来的艺术苦旅,走过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
2015年7月10日
天下难得的艺术家——王鑫生
大凡历史性的艺术家,往往都是能多松动传统的精英人物,国际著名的艺术家王鑫生就有这等资质,请看他是在现代艺术中心生活和艺术创作30年之久,耳濡目染,天天面对着涂鸦、特技、行为、装置、光影、网络等等暴风骤雨般的冲击里,同时又面对整个油画界,色泽和形态的丢失的环境中而另一点艺术家们热衷于装饰,装潢,广告,工艺艺术等等的端摹的百般做法情况中,他毅然不顾。在其可敬的太太全力支持下,日以继夜的攻关守地,打出一片光辉灿烂的艺术领地。
我头一回见到他的画,给我震撼颇大,画面冲击力极强,色彩绚丽无比,形态非神非鬼非人,他太太在旁边淡淡一说:“鑫生作画不费劲,左涂右抹一会儿就画成这样。”好厉害呀,人说天才,我以为非他莫属了。我也注意王先生的艺术谈吐,他好看的面孔老是爱说一句话:“我很刻苦,也只是托家乡中原文化的福。”此时我有些多方思路;身为一个游子,长期在大染缸中,就是多么出众的画家也难免不被外来的“宝器”所左右!不像我们大多数人,油画的确是与西域一脉相连,也不像我们中国画画作,色泽总是土土的。
鑫生他的思路从他作品上呈现出上天、入地,到人间的通道上;他的画意,有着千丝万缕的,游戈在印象气味里;不稳定的或许冷不防的浸入到十分真实的物体中;有时挥之即来抽象怪异的天地间……
总之,作品令我难忘,又令我思索,宛如中国美术主编,著名评论家尚辉这样说:王鑫生的画作,浑然大气,一种具大震撼力,作品无疑是跨文化学术史的最好研究对象。
中国美术馆馆长,国际著名雕塑家之言:以写意文化的艺术精神,笔塑众生万象表达心灵之真境界之善形象之美,跨越时空真谛,永恒艺术之境—人生大道。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指出:王鑫生作品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最终以他的强烈符号语言,成为享誉国内外国际的艺术大师。
更有专家多篇评论,我就不一一述之,我只真切地记的观众之言:这人画的真美!我跟着道曰:王鑫生先生画真美丽。
—开辟绘画发展,道路新程式。
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院长 石齐
2019年9月4日
王鑫生意象现实主义的文化跨越
跨文化现象是今天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美术中的跨文化现象,更多地出现在旅居、
定居或移民到国外的一些美术家的创作上。一方面,这些在国外生活与工作的美术家为适应异域的文化生
存而自觉与不自觉地去表达所在国的人文情感,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也多半追随所在国的流行艺术样式;
另一方面,这些美术家又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母体文化的审美情感,甚至于一些最基本的艺术判断与艺术崇
尚也都摆脱不了母体文化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这些美术家艺术创作的跨文化特征。
移居美国休斯顿已近20年的王鑫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跨越性。一方面他
用相对写实的油画描绘了当代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并通过肖像绘画塑造了美国民众心目中的一些公众人
物形象,从中不难看出作者作为美国公民与他们思想情感的息息相通; 另一方面他的油画艺术特征又隐藏
着中国本土文化的深深烙印。譬如,他画的草根系列、音乐家系列、爵士乐系列,虽然描绘的都是美国人
,但作者选择的表现对象却主要集中于美国社会的底层民众,尤其是选择的一些具有社会批判性的黑人乞
丐、越战老兵和街头艺术家。具有现实主义思想特征的这些作品,无疑都和王鑫生在中国本土受到的艺术
教育密切相关。再譬如,他选择写实油画作为他绘画的基本表现形态,这不仅适应了美国当地艺术收藏家
的审美趣味,而且便于他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思想表达。富有意味的是,他的写实油画和国内追随欧洲传
统写实油画的流风相距甚远,而多多少少体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遗韵。但更为重要的他的那种可以作
为他个性风格标志的意象写实主义,却来自于中国母体文化,尤其是中国画的水墨写意特征几乎构成了他
意象性的全部艺术灵感与才化。还譬如,除了描写人物,他还创作了禅荷系列、睡莲系列和雨鹤惊春等风
景。但这些充满禅意、表现天籁的作品很难归属西方风景油画的审美范畴,而更接近中国花鸟画。显然,
王鑫生在这些花鸟作品里使用的是印象光色观照风景的呈现方法,而在审美内涵上营造的却是东方文化的
哲诗与意境。
1949年出生的王鑫生,是典型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共和国的同龄人。他的成长经历埋藏了太
多与这个新生国家共同经历的政治与文化变迁。这种文化经历无疑铺垫了他关注社会底层、与普通民众休
戚相关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精神底色。他出生于西安、成长在河南,这两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古地都浇灌了他
艺术的灵慧之根,这是他不论跨越何种文化都不会被消解的母体血液。作为时代的幸运儿,他在改革开放
的90年代赴美旅居。在当代世界艺术中心,他潜心西方传统和现当代艺术的研习,在成为一个旅美画家的
过程中,饱尝异域文化生存的艰辛并最终在文化跨越的探索中确立了东西方艺术间的临界点,由此而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风貌。
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把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去影响世界的时候,那些旅居国
外的华人艺术家其实早已通过他们每个个体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种种文化跨越。王鑫生的这些作品正是跨文
化学艺术史的研究对象。
艺术史学博士、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尚辉
2011年8月18日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印象·写意
将国画写意与印象派油画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油画语言和意境,这是自从中国画家主动学习油画以来,好几代人努力的方向。在美国从事油画创作和教育的王鑫生先生,也在沿着这条道路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王鑫生早年跟随国画大师陈景堂学习国画,在人物肖像方面显示了很高的悟性,大学改学油画,在素描和色彩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九十年代初,王鑫生举家迁居休斯顿。经过短暂的适应之后,他在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方面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十多年来,在王鑫生美术学校学习的学生数以千计,他们几乎包揽了美国重要美术比赛的各种奖项,成为北美地区家喻户晓的美术学校。
在开班授徒之余,王鑫生从未停止自己的油画探索。在大学期间,王鑫生受到了严格的写实油画训练,尤其喜欢欧洲印象派大师的风景画。到美国之后,受到当代艺术的冲击,在中国尚算新潮的印象派,在美国已成了尘封的历史。但是,王鑫生并没有进入流行的当代艺术领域,他没有做装置、影像和行为,甚至没有走在美国尚有余温的波普艺术的路子,而是将中国画的写意与印象派的光影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由于王鑫生的油画成功地融入了外来元素,通过回溯历史而开创新貌,因而在总体上可以归入后现代艺术的阵营。但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王鑫生的油画与流行的后现代艺术非常不同,因为他不是做题材的拼接而将两种文化连接起来,不同于通过后现代惯用的挪用方式实现古为今用,而是在绘画语言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因此可以说是在中国油画现代性方面做了重要的推进。
众所周知,印象派绘画的兴起,对于古典油画的观念和技法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与古典油画追求超时间性的、理想中的真实不同,印象派追求有时间性的、现实中的真实。为此,印象派画家不仅强调观察自然,而且强调对光和色的捕捉,保留绘画的痕迹和偶然效果,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而有生活气息。很早就有中国艺术家发现印象派比古典油画更接近中国绘画,尤其是写意绘画。尽管印象派强调观察和研究自然,但是他们所画的不是作为客观对象的自然,而是自然在人的感官尤其是视觉中留下的印象。套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术语来说,印象派画的是物质的第二性质,而不是第一性质。所谓第二性质,是跟感官有关的性质,如颜色、声音和气味等;所谓第一性质,是跟感官无关的性质,如形状、运动和数目等。相对来说,古典油画更关注第一性质,印象派更关注第二性质。如果不太严格地说,物质的第一性质接近与主体无关的第一自然,物质的第二性质类似于主体再造的第二自然。就与第一自然相隔有距来说,中国画与印象派有共同之处。但是,与印象派不同的是,中国画所谓的第二自然不是眼中的印象,而是胸中的意象。对于中国画家来说,眼中印象还是第一自然,只有胸中意象才能称得上第二自然。换句话说,如果客观事物是第一自然,眼中印象是第二自然,那么胸中意象就是第三自然了。但是,中国画不止是对胸中意象的描摹,还有通过书写对特别的趣味与个性的追求。郑板桥在一段题画中对此有清晰的说明,他区分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就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来说,手中之竹就是第四自然了,与第一自然相距更远。与其说它是自然,不如说它是文化。
从这种意义上说,尽管中国画与印象派更加接近,但是中国画更接近文化,印象派更接近自然。印象派介于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之间,中国画介于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之间,因此印象派与中国画之间的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尽管它们之间好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正是这种既相似又不同的特征,让印象派与写意画之间的结合成了可能。
王鑫生油画吸收了印象派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优点,他画人物、风景与静物,基本上都是现场写生,从而摆脱了中国画因为忽视自然而导致的程式化倾向。但是,王鑫生的写生并不拘泥对象的形似,他更注重气氛的营造和情绪的表达,在印象派中又加入了一些表现主义的成分。为了突出油画的书写性,王鑫生更多地用画刀做画,将绘画痕迹毫无保留地留在画面上,从而能够让情绪直接流露在画面上。书写性的加入,摆脱了印象派对幻觉的执着,让画面多了写意的味道。
需要强调的是,王鑫生在将印象与写意结合起来的时候,并没有牺牲二者的优点,没有偏废一方,而是让二者相得益彰。这与他在美国的教学实践不无关系。在美国教油画,关键是要教好的油画,而不是教哪国的油画。这一点让王鑫生没有过分放大写意画在油画中的作用,而是将它加以合理地吸收和利用。因此,尽管王鑫生吸收了书写性和意象等元素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具有典型的油画特征。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技术上要有新的突破之外,心态上也要有好的平衡,否则就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很难充分吸收二者的优点。
王鑫生不仅在油画语言上有自己独到的探索,而且能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对人类美好生活的祈求。王鑫生以美国乞丐为题材画过系列油画,这些作品并不是出于揭露美国社会的阴暗面的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目的,而是出于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本能的同情。这批作品曾经在哈佛大学做过展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汶川大地震之后,王鑫生夜以继日地完成了《震痛 5.12》和《心愿》,并发动休斯顿各界捐助地震灾区的民众。
最近,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王鑫生画了一系列油画纪念孙中山。这一系列的创作,不仅显示了王鑫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而且体现了他的油画语言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自如地表达当代人的生活和感受。
尽管王鑫生关注社会问题,但他的绘画并不是单纯靠题材取胜,而是力图将题材与绘画语言探索结合起来,让内容与形式融合无间,相得益彰。在王鑫生以爵士乐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中,这个特点表现得尤其明显。王鑫生之所以选择爵士乐这个题材,一方面看重的是爵士乐作为美国的一种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社会学意义,另一方面看重的是是爵士乐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性、即兴表现性等艺术特征。因为爵士乐的这种特征与王鑫生的绘画美学追求不谋而合。在王鑫生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爵士乐中的激情、率真、华丽。王鑫生自己非常喜欢音乐,他的朋友中有许多爵士乐高手,他自己经常在音乐的陪伴下作画。在绘画中追求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让王鑫生的绘画具有很强的写意和表现性。
由于王鑫生的油画很好地融合了印象与写意的优点,并且能够关注美国的现实,他的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但是,尽管王鑫生已经移居美国近20年,他的作品的根还在中国,他更多牵挂的还是中国的问题,我相信他的作品也会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由于王鑫生肩负繁忙的教学和创作任务,他很少回到国内,作品很少在国内展出。这次在国内的巡回展览,一方面是王鑫生向祖国人民的汇报,另一方面也是国内艺术爱好者观摩王鑫生作品的好机会。我衷心祝愿王鑫生在国内的巡回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彭锋
2011年4月18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博古通今 中西合璧
王鑫生,生于1949 年,陕西西安人,少年学习国画,青年学习油画,及至赴美发展,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不懈地艰苦跋涉,终于东西交融、水到渠成,厚积薄发、骤然裂变,豁然顿悟、终成自家。
国画的意象与西画的印象在王鑫生的笔下,已经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由此开辟鑫生之路。
王鑫生的画作瑰玮奇崛、别开生面,独出机杼、不落窠臼,变幻莫测、气象万千。
有的画作气势磅礴、大开大阖,恣意纵横、尽情挥洒,厚重雄浑、力透纸背,酣畅淋漓、卓然不群,使观者感到了力度。有的画作笔墨精湛、大道至简,寥寥数笔、干净利索,勾勒精准、传神到位,明暗虚实、光影自然,使观者看到了细度。有的画作浓墨重彩、宏篇巨构,重峦叠嶂、内力蕴含,大江奔腾、澎湃激荡,虎啸龙吟、铿锵顿挫,仿佛绘画交响乐,使观者听到了声度。
无论达官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是笔下形象。高人雅士的风骨、江水花草的韵律、凡人草根的坚韧,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记忆难忘。展现了作者悲天悯人、众生平等,世界大同、艺术无界的宽广情怀,使观者悟到了温度。
王鑫生的画作,不但有其形,更有其魂。其形率真坦荡、毫无遮掩,直抒胸臆、赤子情怀,金戈铁马、惊涛拍岸,令观者感到视觉冲击、呼之欲出。其魂突破世相,直击人心,使观者引起共鸣,产生回响,这就是王鑫生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王鑫生的绘画技法,中西兼备、炉火纯青。画刀上的油彩一旦上了画布,便任其流淌、相互交融、自由变化,与国画的泼墨晕散有异曲同工之妙,出自人手,显之天意,不可重复,无法复制,没有可替代性。
既有随性自如的写意,又有传神入微的精妙,在潇洒飘逸的粗犷中,又有独具匠心的细腻。以无法入有法,以无限破有限,胸中自有万水千山,轻松驾驭各类风格的画作,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王鑫生直觉敏锐,超绝灵动,能感受到静池微澜浮萍之动,觉察到宇宙玄妙天机之变。创作时,激情灌注、恣意挥洒,性情所感、笔墨所致,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如入无我之境,凸显生命的力量,绽放人性的光芒!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云蒸龙变,沧海桑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鑫生时代,未来已来。
鲁超
辛丑年春
鲁超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国家注册拍卖师,从事鉴赏拍卖二十余年,著有鉴赏拍卖类文章三十余万字。2009 年12 月,适逢北京保利秋拍,王鑫生作品《藏童》以128.8 万元拍卖成交,有幸与王鑫生先生相识,结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