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2023-2024年仍有不少新画廊入局。我们关注到3家位于南方的新开画廊,它们分别位于当代艺术氛围活跃的上海、艺术氛围愈加浓厚的杭州和“蓝海”深圳。
三位受访画廊主似乎把画廊当成一个长线事业来“养”,更愿意花时间来挖掘和了解艺术家。有的甚至表示“我只会选择我喜欢的,而不是市场需要的。”
瑀空间主理人莫涵瑀上海的瑀空间创立于2023年。主理人莫涵瑀是资深的艺术珠宝藏家,收藏时间长达9年。2、3年前,她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做画廊是因为“想把对艺术的热爱转化成一个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从画廊的收藏展,可以一窥瑀空间的收藏,囊括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Friedrich Einhoff)、马丁·韦默尔 (Martin Wehmer)、秦一峰、史成栋、余旭鸿、赵洋、郑在东等艺术家。
聊起收藏,莫涵瑀很认真,“我觉得真正的藏家是要有一个命题的,甚至像学术论文的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命题去收东西。而我还在寻找这个命题。”
瑀空间瑀空间位于上海苏河湾艺术区,所在建筑是中国银行金库旧址,画廊保留了金库的结构,成为空间的独特风景。
为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还进入画廊行业,莫涵瑀说,当时身边艺术行业的朋友,都劝她不要入局,“但是我觉得到了那个节点,有些东西就水到渠成了,包括线下的空间,我挺满意的,身边的一些资源也准备好了。如果说要选一个对的时间,做一件所谓对的事情,那永远都有更对的时间。”
“绘画之上: 还原与无限”展览现场
瑀空间,2023
“交织之地”展览现场
瑀空间,2024
“离心力”焦小健个展现场
瑀空间,2024
瑀空间一开始先用群展来找寻画廊的调性和风格,比起刚开始入行的新艺术家,画廊一开始合作的艺术家都偏成熟,50、60、70后艺术家都有,80后艺术家占很大比重,如仝紫云、闫珩、陈抱阳、史成栋等。慢慢地,画廊也开始关注到更多的90、95后艺术家,如汪琦琦、黄龙等,基本都有很好的学院背景。
“成熟度,我觉得不是说这个艺术家已经成名了,更多的是针对艺术语言和观念。”
仝紫云,《仙人掌》,2019-2024
布面油画,40 × 60 cm
仝紫云,《龛2》,2019、2024布面油画,24 × 30 cm
“爱与眼”仝紫云个展现场瑀空间,2024像正在画廊举办个展的80后艺术家仝紫云,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情绪,虽然沿用古典油画的技法,但又包含着对古典的突破,不同于古典油画里常见的静物,他画皱巴巴的衬布、干裂的面包、发芽的土豆……
持续11年的《观物》系列中,废弃物成为主角,他将各种有趣的物件与之组合,有些作品带着神秘感。
汪琦琦,《天赋与诅咒Ⅲ》,2024
布面丙烯、色粉,50 × 70 cm
黄龙,《离》,2021布面油画,72 × 72 cm
另外一位画廊长期合作的艺术家,是90后艺术家汪琦琦,她的创作聚焦于身体,身体暗示着个体的身份,记录着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私人生活等种种因素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她通过丙烯、喷绘、色粉指绘,加上石墨层层叠加,在画面中呈现一种肌肤般柔软的触感。但她画的又是“变异”的身体,两者带来强烈的对比和冲击。
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黄龙,是画廊是首次合作的生活在国外的中国艺术家,希望带来更多元的艺术面貌。
“爱与眼”仝紫云个展 艺术家导览
瑀空间,2024
“在场”栏目 拜访艺术家汪琦琦工作室除了展览,瑀空间还有拜访艺术家工作室的视频栏目“在场”,不仅聚焦于创作,还展现了艺术家生活中的不同面。“我想呈现三维立体的艺术家。”莫涵瑀说,这就是他们平时走近一个艺术家的过程,从人到作品都充分了解和认可。
画廊的藏家目前集中在80后,以企业家、“创一代”居多。“智识”栏目,面向藏家、观众,邀请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士,以沙龙、讲座、对谈、导览等多元形式来进行分享。“一方面是希望提高我们跟藏家的互动性和用户粘性,同时也希望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满足。”莫涵瑀说。
莫涵瑀在现场导览
“未来 从何而来”展览现场瑀空间,2024瑀空间已成立9个月,不同展览盈利情况稍有起伏,但整体在稳步向前。莫涵瑀早已做好长线的准备,“3年内如果基本收支平衡,就已经很成功了。既然要做的话,就得做好长期准备,这个行业需要沉淀和积累。”
未来瑀空间将扩展更多艺术家资源,不局限于国内和学院,还将参加上海及其他城市,甚至海外的艺博会,慢慢走出去。
ARR Gallery画廊主姚锴杭州近年有不少新兴画廊、空间,ARR Gallery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前身是恒艺空间,成立于2020年。2023年,主理人之一姚锴创立了全新的画廊品牌ARR Gallery,画廊进入新的阶段。姚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创作。
聊起在疫情期间转向做画廊,姚锴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在脑子里构思出来的一个画廊该有的样子,并没有做过多的理性判断与市场调研。”
ARR Gallery空间
开幕展“ARRIVAL”现场
ARR Gallery,2023“画廊这样做了三年,我在国内看了很多展览也考察了很多机构,对自己的审美和眼光训练,越来越肯定自己对艺术家的选择,也是在这一年画廊才开始代理自己的艺术家。”姚锴说。
ARR画廊合作的艺术家并不局限于杭州本地,也关注各个城市以及海外的艺术家。此外,目前画廊举办的群展中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很大,从50后到90后,展现出多元的视角。
“摇篮”展览现场ARR Gallery,2024
段建伟,《母子》,2011布面油画,73 × 60 cm
叶庆,《风扇》,2017
布面油画,130 × 110 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正在展出的展览“摇篮”,以故乡为主题,艺术家的年龄、生活的地域跨度很大,阵容强大。
出身于河南,生活在北京的60后艺术家段建伟的笔下,中原乡村的日常既具体又“抽象”,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宁静的风景,令人想去探究。这次展出了他代表性的儿童主题的作品。画中的母与子,望向远方,一旁的红色喇叭勾起回忆。
生活在杭州的70后艺术家叶庆,将照片作为素材进行绘画,模仿“快拍”的效果来表达中立客观的态度。他画杭州的城市景观,也画日常之物,像说明图解一样描绘一个老式电风扇,用画笔修正照相机的“完美滤镜”。
马里乌斯·吉塔,《七尊如我之雕像》 ,2024布面油画,130 × 90cm“摇篮”展览现场ARR Gallery,2024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贺勋,《静物-钟》,2022
布面油画,100 × 80 cm点击图片即可购藏80后艺术家贺勋,他笔下的静物有的来自他路边捡到的旧物、海螺等。贺勋将它们先做成装置再画下来:日时钟上停止的发条,海螺的家与偶得的纸船,当它们共景时,一个个故事就此展开。来自罗马尼亚的95后艺术家马里乌斯·吉塔(Marius Ghita),则在作品中加入很多怀旧元素和氛围,赋予作品寓言式的气质。
“天上大风”陈家威个展现场
ARR Gallery,2023
“白眼视之”展览现场
ARR Gallery,2024
“重生的流域”展览现场ARR Gallery,20242024上半年,ARR画廊已经举办了5场展览,通过极满的展览日程,画廊不断积累厚度。展览是合作的开始,寻找代理艺术家的过程漫长而谨慎。姚锴会花很长时间不断和艺术家聊,多次去他们的工作室,“我需要看到他们前几个阶段的工作,未来下一个阶段的推进,因为只有真实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才会有持续性。”
他表示不会去制定所谓的风格标准。“我对某一个艺术家的感觉在那就够了,任何人给我的建议和推荐我都不会去参考,因为我需要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作品集01 Portfolio I”展览现场
ARR Gallery,2024
“作品集02 Portfolio II”展览现场ARR Gallery,2024目前,画廊关注比较多的是年轻艺术家。“因为他们更需要被看到”。2024年,ARR画廊新增了一个年轻艺术家挖掘与推广计划“作品集”,“我会让一些特别年轻的艺术家以群展方式亮相,慢慢与他们沟通各种问题,不仅仅是作品的问题,方方面面都会去聊,这些都很重要,很大程度上代理一个艺术家的决策就是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磨合与时间的积累来实现的。”
和姚锴聊天中,感觉到他是用艺术家的方式做画廊,追求独特、较真、完美主义、极有态度。
“摇篮”展览现场ARR Gallery,2024成立至今,ARR画廊基本收支平衡。姚锴选择合作艺术家、做展览,从不会考虑市场趋势,“考虑了也没用,这不是数学题,我也不想把艺术家的作品变成快销奢侈品。我不拒绝商业,但相信自己的判断,我只会选择我喜欢的而不是市场需要的艺术家,这体现了一家画廊的态度。”
“当然这本身没有谁对谁错,但我总想试试看,ARR自己培养出来的艺术家在商业上是否能获得成功。”
ARR画廊在去年基本确定了未来五年代理的艺术家名单,其中有来自国外的年轻艺术家,姚锴表示,这五年会很关键,除了给他们安排展览,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以是空间画廊主钟洁瑜
位于深圳的以是空间,成立于2023年9月,展览阵容一直很强大,开幕首展的参展艺术家有国内重要装置艺术家何岸、在国内多次举办个展的曼纽尔·马蒂厄(Manuel Mathieu) 、自皇家艺术研究院毕业展便备受瞩目的埃莉诺·斯坦利(Elinor Stanley)。
3月的展览“物/物”更是邀请到关小、梁远苇、钟笛鸣、约瑟芬·贝克 (Josephine Baker)和恩内·加拉(Enej Gala)等艺术家。
画廊主钟洁瑜之前曾在HdM画廊任职8年,对行业很熟悉。当决定自己创业时,她选择了极具潜力的深圳。
以是空间,2023
聊到从画廊从业者到画廊主理人的转变,钟洁瑜说有变化,但并不是非常大的变化。
“这大概得益于过往的工作经历以及前老板给予比较多的信任和自由空间,使得我对新工作可以很好地转换和消化。但从团队的一员变成独立的空间运营者,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学习,尤其是过往没有深入参与的工作,如运输、仓储和财务等。我是一个数字敏感度很差的人,自负盈亏后开始逼自己计算和规划起来。”
“拼写”展览现场
以是空间,2024
梅根·马林,《红河》,2018-2022
艺术微喷,哈内穆勒纸,3+2 AP,34.2 x 45.5 cm
梅根·马林,《红河》,2018-2022
艺术微喷,哈内穆勒纸,3+2 AP,61 x 81 cm点击图片即可购藏画廊目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开始代理艺术家,正在从每一个落地的展览里寻找能进一步深入合作的艺术家。
像正在展出的展览“拼写”,呈现了日本绘画艺术家荒井聪子(Arai Satoko)和美国摄影师梅根·马林(Meghan Marin)的创作。两位艺术家都比较年轻,分别出生于 2001 年和 1997 年,各自在用文字、绘画和摄影来传达自身关于生命存留与消散的理解,真挚且朴素。
右侧作品为:荒井聪子,《830》,2023
棉布上油画,85 × 195 cm
“拼写”展览现场
以是空间,2024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荒井聪子,《百合小姐》,2022
纸本炭笔,15 × 18 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荒井聪子,《公园》,2023
布面油画,97 × 146 cm
聊到选择合作艺术家的标准,钟洁瑜说:“真的很难去描述出一个具体的界定标准。我对艺术家的地域、年龄、媒介没有限定,肯定有自己的方向和偏好的题材,但会尽可能避免自身的局限。总体而言,选择合作的艺术家首先必定是作品本身符合我对艺术的判断和标准。此外,艺术家个体是否足够坚定,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且愿意和画廊共同成长,也是我考量的重要因素。”
作为年轻一代画廊主,钟洁瑜挖掘艺术家的方式是通过大量的实体走访和长期的网络检索,以及翻看喜欢的艺术家们的社交媒体关注列表来链接新的艺术家。
“物/物”展览现场
以是空间,2024
画廊目前合作的艺术家大多来自海外,是否会担心本土视野缺失呢?
钟洁瑜直言:“作为画廊主,我尽量以艺术本体的当代性为核心展开检索。刚开始就本土化并不是画廊必要的选择,以后会有更多方向来触及本土。”但她表示拓宽自身和定位不断清晰化是必须要同时做到的,“全球化体系下大家都在一个信息量爆炸和交融的宇宙里,最重要是希望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在哪个层面同台竞技。”
“肌肤之目”展览现场以是空间,2024
值得一提的是,与围绕艺术家为核心策划展览的方式不同,以是空间将展览视作项目,工作是以项目为中心去展开的。
“目前我们的节奏是每年推出四个展览,相当于每季度一个。每个展览都会选择讨论的方向和主题,进而搭建文本和逻辑框架。或者,先搭建文本和逻辑框架,由此引导出展览的主题和方向。再下一步才是确定参展艺术家。”
“我有一个自己不断更新的艺术家数据库,里面是我所喜欢的艺术家名单,从年轻到知名的都有。每一次当展览的框架确定好,我都会从里面筛选出最合适主题的艺术家去尝试联系,再根据情况不断地调整最后的阵容。我希望以是空间呈现出来的展览面貌是多样的,不管是个展、群展或是任何主题以及媒介,都带有我们自身的思考和特质。”
钟洁瑜在以是空间聊天中,她没有提及太多市场趋势,坚持画廊的展览品质和风格被放在了首位。画廊成立一年,钟洁瑜幽默地表示最大的困难是“被喜欢的艺术家拒绝、控制成本以及怎么让大家来深圳玩。”
她认为画廊的现状是“在平坦的道路上曲折前行”。未来的计划是:“踏实做好每一个展览,长久且保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