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全世界操着各种语言的人大多数都承认毕加索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如果他们面对孩子,他们会权威般地陈述一些公开的结论;
如果面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人群一起聊天,那将是一次有关毕加索轶闻得汇总;
如果在面对艺术专业人士的机会,他们会接二连三地询问平时积累的问题;
如果夜深人静时面对自己,他们会觉得“这是个什么家伙,他的鬼东西怎么就这么值钱?我看有些还像样,有些简直就是小孩的鬼画符!”
就是这么一个男人,是永远艺术神话里的主角。捧之,穿着海魂纹的套衫;毁之,不就套一件囚服一样的衣服。
我们回到主题,毕加索凭啥这么牛?牛要牛的有理由。
1,要有与众不同的唯一性(商标);
2,要有跌宕起伏的话题性(故事);
3,要有货真价实的保值性(作品);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无一例外地关注,而且能延续下去。
尽管在当下这个网红的年代,我们知道“网红不是一天形成的”,不要说要动辄雄霸“头条”,就是能挺住几个月不被“取消关注”都是极其困难的。这也像极橄榄球状态下的各种自媒体,开通容易,加关注难,十万加更难,取消关注直至关闭很容易。
毕加索牛就牛在他完全满足上述的三个条件,他在世也好,去世也罢,只要有他作品的展览会一定排长队购票,有他作品的拍卖会也一定会意料之中地飙出新高。
从9岁开始接触绘画到92岁去世,毕加索涉足艺术83年。这期间在艺术上经历了几个时期,都留下伟大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是跌宕起伏,绯闻不断,孽债累累;在社交上经历了所有那个时代的社会事件,交往了各国的精英翘楚。我们下面的描述比较冗长,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有成就的长寿者......
*********************************
或多或少地我们见过或者听说过周边的天才儿童和少年,在一阵惊叹和羡慕“别人家孩子”之后,我们似乎无暇再去追踪他们的未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他们的未来并不比普通人强多少,大部分也就是普通而已。毕加索就是这样天才的“别人家孩子”,不同地是他的这种天才的与众不同一直伴随到他的最后时刻。
(8岁的毕加索和妹妹Lola)
1890年,也就是毕加索9岁的时候,他开始接受身为美术老师的父亲的指导学习绘画。从现在看到的资料看,那时候的稚气与大众无异,甚至现在9岁的孩子画的比这好的不在少数。或许是画面了少了刻意工整的“毕加索画于9岁”的字样,注定他很快摆脱这样的小孩样。
(毕加索9岁作品)
很快,我们从毕加索学画三年后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少年的稚嫩。你要说是他父亲教学有方,但也没在历史记录中看到什么记载,那只能讲得益于毕加索的天赋和认真,当然,他对数学厌恶至极,丝毫学不进,他父亲也深知这一点。
(从画面文章看,应该完成于93-94跨年时段。)
如果说,毕加索12岁的作品是入门级的,那么他15岁时的作品已经是专业级了。不夸张地说,把他此时的作品放到现在美术院校的本科毕业展上也毫不逊色。
有人因为看见而相信,有人因为相信而看见。14岁的毕加索(1895年)随全家搬到巴塞罗那,随即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学习,此时的毕加索已经坚定地确信自己将要以绘画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和事业。
(艺术家的母亲,1896,纸本水彩)
(艺术家母亲的肖像,1896,纸本粉笔)
(初领圣体,1896,布面油彩)
(祭台侍者,1896,布面油彩)
少年毕加索所受的美术教育,应该说是当时普遍接受的正统和学院的,在写生石膏人体的同时,进行色彩风景和人物肖像的写生,绘画的创作也是圣经题材和与之有关的主题。《初领圣体》(也有译:第一次圣餐)入选巴塞罗那全市美展,1897年的《科学与仁慈》(也称:最后的时光)在马德里美展获奖。(此作品还在1899年的世博会陈列在西班牙馆以展示国家文化领域的成就和荣耀)
(科学与仁慈,1897,布面油彩)
也因为此画的获奖,毕加索得以进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深造,由父亲和叔叔出资。入校后毕加索超人的天赋和娴熟的技术使得他与教学计划割裂太大,别的同学需要三天画完的东西,他两小时就完成了。毕加索索性很少去教室,大部分时间是在画室和美术馆度过的,最终以辍学结束了大学时代。
文艺复兴三杰(达·分歧、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一直是欧洲艺术至高的标杆,其中拉斐尔虽然37岁早逝,但留下许多伟大的作品。毕加索生前就说过:拉斐尔的东西,我15岁就达到了。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天才少年的光芒有目共睹。
(美慧三女神-1504/1505,拉斐尔)
+++++++++++++++++++++
牛叉的毕加索并没有傍着既有的绘画荣誉,像绝大多数画家那样谋一份体面的公职,接受某画廊的代理再接受藏家的委托等等。在1898年的春天,17岁的毕加索得了猩红热,在疗养期间应朋友之邀去了西班牙乡村采风加疗养,这期间的所见所闻下定了他创作方向(题材)的改变,可贵的是这种不安分的变革始终贯彻他的艺术生涯。
不断换女人的中外艺术家比比皆是,因为换女人而换风格的艺术家凤毛麟角,换了风格还出佳品的更是寥若晨星,出佳品还被藏家追捧的有且只有巴勃罗·毕加索。
这样丰富的人生注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可跨越的神奇。现在我们简要盘点毕加索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我们毕加索二十岁之前划归到早年时期,或者是宗教时期,接下来就是从第二开始。)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每个时期的划分不会有明显得界限,作品也不会有刻板的断裂般的生硬变更。
二,蓝色时期(1900-1904)
一般来讲,造成毕加索这个的作品画面偏暗和偏蓝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这是毕加索从西班牙漂浪到法国巴黎的“巴漂”时期,绘画作品不能一下子被大众接受,还得从头需要被社会审视评估,生活拮据但还需要声色犬马;其二,好友卡萨格玛斯1901年的自杀给了毕加索相当沉重的打击,雪上加霜的噩耗几乎摧毁了他对缤纷色彩的热爱。
(卡萨格玛斯的葬礼-1901,布面油彩)
色彩本身就有着人类所共同认知的情感心理,红色的热情和警告、粉色的可爱和情色、黑色的坚定和绝望、绿色的希望和脆弱、白色的纯洁和空旷、蓝色的深邃和悲伤等等。“巴漂”的艰难,好友离世可能也勾起了自己7岁夭折的小妹妹的悲伤往事的回忆。贫穷的生活从另一方面讲,是人们对生与死的冷静思考的最佳时机,我们从毕加索蓝色时期(1900--1904)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那种冷静里忧伤。
(生命-1903,布面油彩)
柔弱的成长、爱恋的希望、艰难的呵护、苦难的相伴、孤独的绝望,人生一轮的周期蓝色的宁静和暗黑的神秘中抒情地演绎着。
(索莱尔太太肖像,“穿衬衫的女孩-1903”,布面油彩)
这幅肖像本身与题目似乎有一种不契合的尴尬,松透轻薄的纱衬衫里真空的身体在凸显丰腴的胸部和苗条的身材,性感却没有挑逗的情色。相反,年轻性感的形态配合着空洞略在忧虑的眼神,处处散发出病态的脆弱。发明是那种:“即将死去的年轻女孩的脸颊上发现的略带偏紫的粉色。”
(拥抱-1903,色粉纸本)
拥抱,是毕加索1900年之后几度出现过的题材,这幅色粉作品的尺寸在他的粉彩画中算是够大的了。画面中带有身孕的女子和男子不费气力地掩头相拥,从外在动作看,他们此刻并非出于生理上的爱恋需求。女子的左腿直立,右腿弯曲,右脚尖垫起,全身重心支撑完全在左腿,男子的身体如双腿一般直立,仅有头部相贴互掩。女子双臂环保男子肩背,男子右手轻搭女肩,左手分明张贴女右边脸颊(虽未画出)。画幅中除了上部背景的蓝色,其他都是偏暖的色调,单从色温上看并没有这个时期的蓝色忧伤。如果通盘观察外在形态和各部细节,观众分明看出贫困男女对小生命意外到来的惶恐(宗教不允许堕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所适从。面对“添丁”的喜事却带来愁苦的绝望,难道不是比蓝色忧伤更加悲痛欲绝吗。
三,玫瑰(粉)色时期(1904-1906)
凡事出,皆有因。
在巴黎浪荡几年之后,毕加索终于决定从此定居下来,并在“洗衣舫”这个巴黎贫穷艺术家们集聚的公寓租借了一间简陋的画室。没过多久,在此结识了费尔南多·奥莉薇叶(Fernande Olivier)。
费尔南多·奥莉薇叶(Fernande Olivier)
找到了模特,迎来了爱情。身体的欢愉带来了精神的轻松,毕加索开始逐渐从蓝色时期的郁闷窒息中走出来。他的笔法开始轻松了,色调开始温暖明快了,大量使用了橙色和玫瑰色。这期间,毕加索开始关注马戏团和马戏团里的串场小丑,这个给人传播欢乐和开心的集体和角色,并创作了不少与之有关的作品。
(朋友俩-1904,纸本铅笔淡彩)
可以讲,这幅水彩人体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结束,粉色时期的开端,是转折的拐点作品。不知道此画具体在何人之手,一定要好好捂着,有它扬名天下的时刻。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世界从来就没有孤独的成功者。“巴漂”头两三年没给毕加索在经济上带了什么改观,却在人脉上积攒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就是其中之一,阿波利奈尔与马蒂斯和毕加索保持着一生的友谊,并且在理论和精神上给了毕加索创立立体主义最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撑。
(拿烟斗的男孩)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粉色时期的较早作品,不仅是这个时期,同时也是艺术家这一生的份量很重的代表作品,2004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的1.04亿美元卖出。据说,绘画过程挺有一番周折,靠墙站、离墙站还是坐,手臂怎么摆,高度多少,角度如何......光姿势动态就折腾多少天,才形成现在的样子。
(杂技演员和年轻的花衣小丑-1905,布面油彩)
格特鲁德·斯坦(1874年2月3日- 1946年7月27日)
(格特鲁德·斯坦的肖像-1906,布面油彩)
格特鲁德·斯坦是美国小说家、诗人、戏剧家。斯坦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成长在加利福尼亚州。1903年,她搬到了巴黎,在法国度过了余生。
斯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革新者和先驱,他的作品打破了19世纪叙事、线性和时间的惯例。她也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主义艺术收藏家,在较早的时候就收藏了马蒂斯、毕加索等一批当时的前卫艺术家作品,既是收藏,也是支持。1933年,斯坦出版了一本关于她在巴黎生活的回忆录《爱丽丝·b·托克拉斯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
如果从风格上划分,斯坦肖像应该归类毕加索的非洲土著文化时期,但基于他们姐弟是在此时期与毕加索相识交往的,所以在此提及。当时有不少人说肖像不像斯坦本人,毕加索回答:她会像的。
四,非洲原始主义时期(1906-1909)
受到罗浮宫举办的西班牙古伊比亚雕刻展以及一些市面非洲木雕的影响,毕加索开始思考如何用这些土著雕刻对描绘对象形态结构进行变形。
(裸女半身像)
该画收藏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会,其永久标签这样写道:从1904年到1906年,巴勃罗·毕加索从忧郁的蓝色时期转向了乐观的玫瑰色时期。1906年夏天,艺术家前往加泰罗尼亚的戈索尔村;那年秋天回到巴黎后,他画了半身像的裸体女性。与这位老吉他手憔悴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张棱角分明、面具般的脸庞显示出毕加索对古伊比利亚雕塑和非西方艺术日益增长的兴趣。这样,这部作品预示着他在1907年对立体派的突破。
(自画像-1906,布面油彩)
在这里,毕加索以一名自豪而坚定的画家形象出现,调色板是展现这位坚强、运动的人物职业生涯的唯一线索。艺术家的力量集中在他的右臂,握紧的拳头,一个巨大的形式,压倒其余的简单呈现的身体。这只手臂的肌肉活力与面部的严肃表情相对应,面部夸张的眼睑和眉毛、椭圆形的脸和超大的耳朵给人一种面具的感觉,通过锁骨的明显线条与身体分离。这幅画反映了毕加索最近接触非洲艺术和古老的伊比利亚雕塑的风格影响。因此,毕加索自信而有先见之明地将他将继续在前现代和非西方艺术传统中发现的“魔力”归功于自己。《费城艺术博物馆杰作:印象派与现代艺术》(2007),第114页。
(亚维农少女-1907,布面油彩)
以下文字来自纽约现代艺术馆:这幅画描绘了五个裸体的女人,她们的身体由扁平的、破碎的平面组成,脸上的表情受到了伊比利亚雕塑和非洲面具的启发。这些人物居住的压缩空间似乎在锯齿状的碎片中向前突出;在这幅作品的底部,一张有着水果静物特征的尖锐的甜瓜切片摇摇摆摆地摆在一张不可思议的倒置的桌面上。这些策略对毕加索后来立体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画廊里,他选择了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日益支离破碎的作品。经过几个月的修改,毕加索终于在他巴黎的画室里揭开了这幅不朽画作的神秘面纱。作品名称中的阿维尼翁指的是巴塞罗那一条以妓院闻名的街道。在毕加索为这幅作品所作的前期研究中,左边的人物是一个男人,但在最后一幅画中,画家删去了这个轶事般的细节。
我们要清楚,尽管有文本把这幅画归类到立体主义,但是,从作品的前后连贯性来看,还是原始主义转向立体主义的前期尝试性和过渡性的作品。有意思的是,此画作在完工后的十年(1916年)才被毕加索公布于众。
五,解析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2)
虽然事物发展的诱因可能是单一的,但新生事物在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诸多因素的合力所致。1907年阿波利奈尔把乔治·布拉克价绍给毕加索,志同道合的他们一拍即合成为密友,经常一起讨论绘画的造型问题。毕加索一直以来推崇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尤其对其“世界万物是由几何体组成的”观察理论佩服之至,加之非洲土著原始艺术适时地冲击着他们。在这样的几个条件下,毕加索和布拉克一起探索领导的立体主义运动应运而生。
(有瓶花的女子胸像-1909,布面油彩)
人物的头部、半身和后面的瓶花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人为的概括式的分割。现在的毕加索不再考量和纠结像不像和漂不漂亮的标准,而是根据既有的结构进行夸张和强调,过渡确实生硬了,但着力后的结构由物象形态升格成画面风格。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绘画风格诞生了。
(有安尼斯莫诺瓶的静物-1909,布面油彩)
在绘画艺术史上,画家们的关注点或者说艺术风格都是各有各的侧重,没有一应俱全的艺术家,自然也没有一应俱全的艺术品。毕加索和布拉克关注形体,这点看师从塞尚;马蒂斯和莫奈都关注颜色,但莫奈关注大自然即时即刻光线下的颜色及其变化,马蒂斯只关注想象的能为画面所用的主观色。
(安布鲁瓦兹·沃拉尔肖像-1910,布面油彩)
画中人物确实是个大人物,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和出版商沃拉尔(1866-1939),当时像雷诺阿、塞尚、高更、梵高、毕加索等同时代的一连串的艺术史的人物都受到过他经济上或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根据沃拉尔的一张照片来进行创作的,可见毕加索是很会来事的一个艺术家。尽管得到这幅画的沃拉尔没给毕加索带来他想得到的合同,不过这张画还是一直被收藏到最后。
1911年夏,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在法国比利牛斯山(Pyrenees)的塞雷(Ceret)并肩作画,这是该艺术发展的一个决定性时刻。
需要提及一件事,这一年罗浮宫的镇馆之宝《蒙拉丽莎》被盗,毕加索也被纳入嫌疑人被请到警局接受问讯,因为他和阿波利奈尔都曾经买过被盗的艺术品赃物。为了担心被被驱除出境,他矢口否认与阿波利奈尔相识,好在不久之后都证明两人和本次失窃无关。
此时的毕加索经济宽裕名声在外,开始无法忍受费尔南多的抱怨唠叨,与她结束了7年的关系。
(拿小提琴的男人-1912,布面油彩)
这幅作品创作于1912年春夏两季,画面里的人物已经是比之前两年的更加难以辨认,研究学者一般把此时段的创作,称为立体主义的"封闭期"。建议观众要先伫远虚视,能看到男子右大臂下垂小臂抬起,左臂自然向下,持一把小提琴。再向前近观,能看到双耳双眉眼和鼻子下巴。再后退虚视头部,感觉画家在正面头部的两侧又加了半面,仿佛就是把侧面深进去的面颊折平起来。其实,这种正面加侧面在同一平面的表现方式,正式立体主义的观察所在。
六,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9)
综合立体主义应该开始于1912年的秋冬,毕加索开始简化画面,并且同时在同一画面中加入其他材质的材料,并且把剪下的报刊等拼贴到画布上,这也是现代画面“综合材料”的最早尝试。
(小提琴-1912,布面综合)
这是毕加索从解析立体主义转型为综合立体主义的重要转型作品,也是综合绘画材料运用到绘画领域的开创性作品,所有大家看到,就这简单的作品2015苏富比拍卖6410万美元。
(吉他-1913,纸本综合)
我特地挑选这一张作品就是因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毕加索的创作材料,他用铅笔、粉笔、木炭等在有色纸上标好分割的轮廓,再用剪刀按照设计好的图形剪下来,所用材料有墙纸、报纸和其他的纸张。在图形的刻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好比是他把一支吉他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再把这几部份交错地铺在画面中,这样有意的错乱安排,严重减弱了物象的固状,增添了迷惑性和趣味性,好像遭破坏的考古现场复原一般有挑战感。
(拿小提琴的丑角-1918,布面油彩)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这幅画上的音乐家身穿钻石图案的服装,头戴三角帽,他是毕加索的另一个自我形象——小丑,来自流行喜剧《戴尔艺术》(dell' arte)中的一个说笑话的人。“如果你愿意,玛格丽特,把你的心给我吧,让我高兴起来。”这首歌词的收录可能与毕加索1918年与俄罗斯芭蕾舞女演员奥尔加·科洛娃(Olga Koklova)的婚姻有关。
七,新古典主义时期(1919-1924)
毕加索运用新古典的风格进行作品创作可以从1919年算起,但是他的作品里早在两年前的1917年就在立体主义的间隙,为了爱情而创作过这样古典的作品。
(穿披肩的奥尔加·柯克洛娃-1917,布面油彩)
1917年毕加索受邀赴罗马,为后来被誉为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现代芭蕾舞剧《游行》作舞美和服装的设计工作。也是这期间,毕加索结识了俄国芭蕾舞演员奥尔加·柯克洛娃(Olga Khokhlova),并向这个上流社会的大小姐展开了爱情攻势。
随后剧团在西班牙演出时,毕加索又加入了他们,并把奥尔加介绍给了自己家人,奥尔加被毕加索彻底拿下,甚至推掉了南美巡演,正式和毕加索订了婚。1918年7月,毕加索和奥尔加结婚,由于奥尔加家族所推崇的古典主义审美,毕加索逐渐滞缓了立体主义创作,为迎合奥尔加的喜好并借势步入上流社交圈,他不顾一切地转向新古典的风格创作。
(毕加索和妻子奥尔加-1919)
(扶手椅上的奥尔加肖像-1918)
Portrait d'Olga dans un fauteuil (Olga in an Armchair),
1918, Musée Picasso, Paris, France
(海边母子-1921,布面油彩)
1921年毕加索和奥尔加的第一个孩子儿子保罗问世,毕加索在1921-23年间为此题材创作了12幅作品。这幅里一个婴儿坐在母亲的膝上,伸手去摸她。母亲穿着希腊长袍,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孩子。在它们的后面是一个简单的沙、水和天空的背景。毕加索对母亲和孩子的处理不是感性的,但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平静和稳定,这也是他当时生活的特点。
(扮丑角的保罗-1924,布面油彩)
八,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5)
1925年,超现实主义作家兼诗人安德烈·布雷东(Andre Breton)在他发表于《超现实主义革命》(Revolution surrealiste)上的文章《超现实主义与艺术》(Le Surrealisme et la peinture)中宣称毕加索是“我们的一分子”。
在宣言中他给超现实主义下了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头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他认为,超现实主义就是要"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达于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其理论依据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说、梦的解释以及自由联想法最受其青睐。
(女帽车间-1926,布面油彩)
不用说,从规规矩矩的新古典又转向搞七腻三的超现实,还真是预示和奥尔加的关系冷淡和疏远,也表明一段新恋情的开始,关于这个老毕风流韵事暂时一笔带过,以后单聊。
(女胸像-1931,雕塑)
(红扶椅坐女-1931,嵌板油彩)
巴勃罗·毕加索为他一生中的许多女人画了许多肖像画。通常情况下,周围的环境或他的关系,或不同的性格,他的保姆似乎促成了风格的变化,在他的工作。1925年前后,玛丽·特蕾莎·沃尔特进入了这位艺术家的生活。尽管比她大28岁,毕加索还是被迷住了,开始在他的作品中偷偷提到她的金发、宽阔的五官和丰满的身体。上面的雕塑也是玛丽,巨大的鼻子也像巨大的阳具,性看来确实是老毕创作的动力。
(坐在红扶椅上的裸女-1932,布面油彩)
这幅作品属于毕加索为玛丽·特蕾莎·沃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在其位于波伊斯格鲁普(Boisgeloup)的乡间别墅所作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肖像画。玛丽-特蕾莎在这里展示了她的大多数肖像作为一系列感性曲线。甚至连椅子上滚动的扶手也被抬高和夸张,以呼应她圆润的身体形态。脸是一个双重或变形的形象:右边也可以看到一个侧面的爱人的脸,亲吻她的嘴。
九,战争及战后时期(1936-1949)
我们这节讲述的毕加索战争时期,是指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前后十年的时间里,毕加索都利用手中的画笔,以一个卓越的艺术家的和善良公民的正义良知参加到反对邪恶的斗争中。
(格尔尼卡-1937,布面油彩)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格尔尼卡》被设计成西班牙馆的一部分。毕加索在这部伟大作品中描绘这一场景的动机,是关于德国空袭巴斯克镇的消息。有关其背后的经典桥段被演绎无数次:这是你的作品?纳粹军官问道。这是你们的作品。毕加索说完就继续画画了。这幅作品以巴斯克镇命名。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报告和最后的报告都没有一处提到具体的事件,而是对战争的野蛮和恐怖行为提出一般性的辩护。
格尔尼卡吸引了许多有争议的解释,毫无疑问,部分原因是有意使用灰色色调的绘画。格尔尼卡学者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分析了这幅画中的肖像,将金字塔结构的主人公分成两组,第一组由三只动物组成;公牛,受伤的马和有翅膀的鸟可以在左边的背景中辨认出来。第二组由人类组成的死去的士兵和许多的女人:一个在右上角,手里拿着一盏灯,通过一个窗口中,母亲在左边,哀号,她抱着她死去的孩子,匆忙的从右边最后的人哭天,双臂举起她身后的房子被烧毁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记住,早在两年前,也就是1935年,毕加索就完成了《米诺罗马基亚的蚀刻》(etching Minotauromaquia),这是一幅合成作品,浓缩成一幅单一的图像,代表了他创作周期中的所有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献给格尔尼卡这个神话人物的。米诺罗马基亚是格尔尼卡最直接的亲戚。事件在毕加索的私人生活和政治事件困扰欧洲之间的战争主题融合在一起的画家用,结果在格尔尼卡本身和所有的研究和“又及”,被认为是在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女人头像之五-1939,凹版铜版印刷)
1935年冬天,毕加索遇见了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朵拉·马尔(Dora Maar)。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动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他们一直是恋人。除了参与超现实主义圈子,马尔还积极参与左翼政治事业。她反复无常的性格是众所周知的;毕加索称她为“哭泣的女人”。作为摄影家的朵拉,用相机记录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全过程,也创作和反映了毕加索工作、生活的点滴,这算作是朵拉极富价值得作品。
(裸女-1941,布面油彩)
毕加索的作品其实也并非不好理解,他将女人的分别两个时刻的两个侧面安排在同一张画面上,并且拼凑成一个身体。这样的创作思路,实际上影响着以后的暗房技术和其他门派的艺术创作,艺术的伟大之处也包含着能给他人带来灵感。
(牛的变形-1945/46,纸本版画)
这套平板印刷的牛,是一套从写生到符号地由繁及简的创作过程和改变过程,本人私下以为时间相当了不起的作品。
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但巴黎已经解放。毕加索又不开始安分了,63岁的小老头爱上了小他40岁的弗朗索瓦·吉罗,结束了和朵拉的同居生活(毕加索和弗朗索瓦育有一对儿女)。同年,毕加索正式加入法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世界知识分子保卫和平大会”。真不晓得是毕加索真有共产主义情结,还是被法国政府气的。早在1940年,法国政府就以毕加索“有严重地共产主义情结”拒绝他入法籍。
(两岁克劳德和他喜爱的小马-1949,布面油彩)
十,最后时期(1950-1973)
(朝鲜大屠杀 1951,素描及色彩稿)
(阿尔及利亚女人-1955,布面油彩)
这些文字来自百科全书维基百科:阿尔及尔的女人(在她们的公寓里),是尤金·德拉克罗瓦1834年的一幅布面油画。它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这幅画首先在沙龙展出,受到了普遍的赞赏。路易-菲力浦国王买下了它,并把它赠送给卢森堡博物馆,当时它是一座当代艺术博物馆。1874年这位艺术家去世后,这幅画被搬到了卢浮宫,现在就在那里展出。这幅画以其性暗示而闻名;这幅画描绘了阿尔及利亚后宫的妃子们,她们用水烟管抽大麻或鸦片。在19世纪,该作品以其性内容和东方主义而闻名。这幅画为后来的印象派画家提供了灵感来源,1954年,毕加索创作了一系列15幅画作和大量画作。
(阿尔及利亚女人-1843,德拉克洛瓦,布面油彩)
The Women of Algiers, in Their Apartment.
Eugene Delacroix 1834.
Oil on canvas. 180x229cm. Louvre
(玛丽亚·奥古斯汀娜·萨米恩托,迭戈·贝拉斯克斯之后-1957,布面油彩)
翻改或者说再创作前人画家既有作品也是常有的事,就像现在影视剧的翻拍一样,前两篇提到的马蒂斯也一样重画了“大宫女”系列绘画,毕加索现在也是一样。从时间上看正是马蒂斯去世后不久,是以同样的方式来纪念老友,抑或其他什么,以后专门讨论。毕加索重新翻改的就是下图红框里的宫廷侍女的角色。
(宫女-1656,迪艾格·委拉斯开兹)
Las Meninas
Diego Velázquez
1656 318x276cm
Museo del Prado, Madrid
作品的复杂和神秘的构图提出了关于现实和幻觉的问题,并在观者和所描绘的人物之间创造了一种不确定的关系。由于这些复杂性,《宫娥图》成为西方绘画中被广泛分析的作品之一。《宫娥图》一直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作之一。巴洛克风格的画家卢卡·佐尔达诺(Luca Giordano)说,它代表了“绘画的神学”。1827年,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托马斯·劳伦斯爵士(Sir Thomas Lawrence)在给继任者戴维·威尔基(David Wilkie)的一封信中,将这幅作品描述为“真正的艺术哲学”。最近,它被描述为“委拉斯奎兹的最高成就,一种高度自觉的、精心设计的展示,展示了绘画所能达到的成就,或许也是对架上绘画的可能性所做的最具探索性的评论。(维基百科)
(绑架萨宾人-1963,布面油彩)
不夸张地说,毕加索是艺术家里少有与政治时事有瓜葛的卓越的艺术大家。直到当下,与政治攀亲带故得艺术家不在少数,但是就有所成就而言,能当之无愧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寥寥无几。在古巴导弹危机不久,毕加索就以古罗马的故事来挪古喻今。
(站立裸女和拿烟斗的男人-1968,布面油彩)
老人与年轻裸女是毕加索晚年主要的创作母题,这应该就是他和杰奎琳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毕加索与杰奎琳·洛克1953年在马杜拉陶器店相识,当时杰奎琳26岁,毕加索72岁。他用粉笔在她的房子上画了一只鸽子,然后每天送她一朵玫瑰,直到六个月后她同意和他约会。1961年3月2日,他们在瓦劳瑞斯结婚,毕加索的这次婚姻算是给主动离开他的弗朗索瓦的报复。洛克的形象于1954年5月开始出现在毕加索的画作中。这些肖像的特点是夸张的脖子和猫的脸,扭曲了罗克的特征。最终,她乌黑的眼睛和眉毛、高高的颧骨和古典的轮廓成为他晚期绘画中熟悉的象征。
(毕加索与杰奎琳)
(坐着的杰奎琳和猫-1964,布面油彩)
在毕加索和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的11年婚姻里,他为这个陪伴他到生命最后的女人创作了400幅作品,是历任妻子、同居女人、情人中数量最多的。
(男人半身像-1969,布面油彩)
Buste d’homme
从1969年5月开始,毕加索摆脱当年题材,着迷于探究委拉斯开兹、伦勃朗、鲁本斯等大师笔下的骑士、剑客、火枪手的形象,通过他们来诠释文艺复兴之后的贵族绅士的所特别具有的优雅、无畏、诺言等闪光的精神。毕加索无疑在另一方面把自己与古代大师们等同一起,当然,他有资本这么做,因为毕加索也是唯一一个活着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典藏在罗浮宫的艺术家。
(自画像-1971,纸本蜡笔)
这件作品是用蜡笔在纸上完成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他的一位朋友皮埃尔·戴克斯(Pierre Daix)讲述了他在拜访毕加索时对这幅作品的回忆,“(毕加索)把这幅画放在他的脸旁边,以表明恐惧的表情是一种发明。”三个月后的另一次访问中,皮埃尔回忆道,这些粗糙的彩色线条甚至更深,皮埃尔写道:“他没有眨眼。我突然觉得他是在正视自己的死亡,就像一个善良的西班牙人”。
*********************************************************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和杰奎琳在派对上突发疾病死亡,享年92。
从天才少年到亲自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罗浮宫等全球各大艺术馆典藏,开创并领导一个被同时代认可被后人仰慕和借鉴的艺术流派,作为艺术家的毕加索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和神话。
支撑和传播这些奇迹和神话的不是来自什么官方的盖棺定论,而是在毕加索漫长的艺术人生中的5万件作品,包括1885幅油画,1228年雕塑,2880件陶瓷,12000幅素描,一万幅以上的各类版画,还有无数的挂毯和地毯等等。
需要提及的是有些艺术史论家和材料技师认为毕加索绘画作品中的油彩来自普通的家用油漆,在2012年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对其作品的纳米检测,正式证实了这一说法。
Picasso painted mostly from imagination or memory. According to William Rubin, Picasso "could only make great art from subjects that truly involved him ... Unlike Matisse, Picasso had eschewed models virtually all his mature life, preferring to paint individuals whose lives had both impinged on, and had real significance for, his own." The art critic Arthur Danto said Picasso's work constitutes a "vast pictorial autobiography" that provides some basis for the popular conception that "Picasso invented a new style each time he fell in love with a new woman".The autobiographical nature of Picasso's art is reinforced by his habit of dating his works, often to the day. He explained: "I want to leave to posterity a documentation that will be as complete as possible. That's why I put a date on everything I do."
这段维基百科的原话,大家自己翻译吧,这就是毕加索一生创作的素材依据所在。
毕加索牛叉的还在于他的富足生活并不需要他大量变卖自己的作品来维持,所以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他自己手里,此外他还收藏了许多艺术品,以及和同时代著名艺术家的相互交换作品。海明威在一次宴会上对格特鲁特·斯坦表明他很喜欢毕加索的画,但他买不起。
毕加索至今都是国际三大拍行的最深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是拉动价格的硬核。也正是如此,各地的藏有毕加索作品的场馆,时有作品被盗的事件发生。2012年的《艺术丢失登记》记载世界各地被盗的毕加索作品达1147件。
毕加索1973年去世后,法国政府依照程序盘点毕加索的遗产估算为12亿法国法郎,为此依法征收了3亿遗产税。
(毕加索和弗朗西斯·吉洛特在海边-1951)
创造伟大的作品的人并不一定是具备高尚品格的人,德艺双馨就想珍稀动物一样少之又少,毕加索一生捕获了无数女人的心,又伤透了许多女人的心。
巴勃罗·毕加索具备了大多数女人幻想的硬件:艺术,财富,荷尔蒙,这是一个强大无比的让女人丧失抵抗力的组合:既有艺术家情人般的浪漫幽默情趣,又具备亲爹般慈爱睿智的宽厚情怀,还凸显了干爹的那种富有好色的情致。无敌的天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