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幅画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作品的表现手法明显不同,看的出艺术家主动不断追求突变的艺术勇气与精神。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横跨60余年,很多画作如今仍在展览,主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和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
《裸体人物》纸面碳笔 63.5 x 48.0cm 1940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无题》(《小图像系列》之一)板上油画 121.9x 93.9cm 1949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单看那炭笔纸本素描,线条长直长弧,肯定、有力,画面分割大小有度,深浅适宜,整个画面有一种外扩的张力感。
如此狂放的手笔的艺术家该是怎样一个性格豪迈的男人啊?!
但,这些作品恰恰出自一个女子之手。
她是谁?我相信即便是专业人士也起码有一大半不知道她。
再看看她边上的这个人,我相信没几个专业人士不知道他是谁!
没错,这个男人是美国人最为崇尚的艺术大师——波洛克。就是那个把巨大画布铺在地上,拎着油漆桶不断用大刷子在布上甩来甩去,滴滴洒洒的家伙。
他们是夫妻,一对艺术家夫妻。
在很长的时间里,她被称着是波洛克夫人,以致许多人忘了她的名字:
克拉斯纳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裔,1908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曾入女子美术学校学习,早年就立志要从事艺术。
高中毕业后,她先后在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完成学业。这段经历让她积累了宽阔的艺术眼界,以及深厚的传统绘画技法,在准确刻画人体解剖方面已然造诣颇深。
1935年受雇于艺术品进步管理局的联邦艺术计划,这期间她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Lenore改为男女通用的Lee。1940年在第四次抽象艺术家小组年度展览上第一次展出自己的作品。
李·克拉斯纳《Portrait in Green》
她被丈夫的光辉所遮蔽,其原因之一是她和丈夫的画风极其相似。
两人都是画家,画风几乎别无二致——都是抽象表现主义。尽管克拉斯纳自身小有成就,但波洛克却是整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标志性人物,创作了可以说是史上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第五号》(No.5)(2006年以1亿4千万美元创当时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
40年代,克拉斯纳加入了年轻抽象画家自发组成的美国抽象艺术家协会(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由此结识了纽约画派的多数艺术家。同时期,她也首次见到波洛克的作品,深受吸引。
1945年,她与波洛克完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自我否定和重新探索后,她与波洛克的艺术轨迹开始往相似的方向前进。40年代后期,她连续创作了一系列无题作品,通称《小图像系列》(Little Images),即是佐证。
画家用象形符号的原理作画,把类似字母的符号铺满画面,每一个符号都像是被容纳在无形的网格里,规律地排列在画布上,构成一种画家独特的语言,让观者看画的时候有近乎阅读的感受。
克拉斯纳童年接受过正统犹太教育,她的灵感正是源于希伯来语。这一系列的画作去人物、“满幅”的构图风格、身体性的笔触都让人联想到波洛克。与丈夫“滴画”的泼洒不同,克拉斯纳的作品由颜料层层堆砌而成,每一个符号都耸在画布上,产生字母的视觉暗示,这种绘画表面丰富的质感一直是她作品的一大特征。
作为画家的克拉斯纳却在结婚后消失在婚姻中。她是极有个性的女画家,却扮演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操持家务,成为了丈夫的贤内助。人们见了她都会称呼她为波洛克夫人,而不像之前那般称其为克拉斯纳。
但是克拉斯纳的存在绝非仅仅如此。她的个性和艺术追求都沉静在内心深处,她是一个随时都要爆发的画家,她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肯定,她不愿意别人仅仅把她看做是波洛克的妻子或一个女画家,克拉斯纳认为她自己就是一个画家,是和男画家一样优秀的画家。
虽然她连续举办画展,成功地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但是时代的差异性和历史的局限性都没能让克拉斯纳获得更大的声望和评价。因为丈夫波洛克的存在,克拉斯纳总是被自然而然地与比洛克进行比较。1972年的《时代杂志》就写到:“克拉斯纳走出了阴影”,“展示她自己的色彩”,“做自己的一个艺术家”等等。但克拉斯纳真正被世人再度认识是在她1984年去世之后,那时正是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家重新质疑艺术史的时候,时代的大环境为众人打开了一个审视艺术历史的新视角,克拉斯纳这个名字于是真正开始浮于水面。
克拉斯纳从来不甘于只做波洛克的追随者,她一直在内心深处观察,在寻求自己的路,她的强烈个性体现在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定上,她一直试图用自己的作品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别于波洛克在内的多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相对稳定的风格,克拉斯納的创作风格一生历经几次重大变化,每一次都是她遍尝各种风格,提炼而出的结果。她常常拆解、回收自己的旧作,变成新的作品,因此观众所见,只是她艺术尝试中的一角。但可以看到,克拉斯纳的抽象艺术,始终都存在图案的重复。同时,她的抽象形式始终是由现实提炼,加上她早年人物画的功底,让她的作品有强烈的节奏和情感冲击,在“行动绘画”这一抽象表现主义的分支中独具一格。
1985年,波洛克与李·克拉斯纳基金会成立,发起人和出资人李·克拉斯纳,用于资助视觉艺术家。波洛克逝世十几年后的七十年代,活在波洛克光辉下的李·克拉斯纳,似乎一夜之间成了美国艺术评论家的宠儿,艺术界终于把焦点投向她,不是作为波洛克的妻子,而是作为美国最优秀的画家之一。随着对李·克拉斯纳的作品的研究,这位绘画大师终于展露出她独有的风采,越来越得到艺术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