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陈钧德印象油画欣赏

相关商品

浏览历史

陈钧德印象油画欣赏
温钦画廊 / 2018-01-23


  出生于1937年的陈钧德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他却自甘边缘与淡泊,潜心于油画之路的探索,或许可算得上是一位隐士画家。

  事实上,陈钧德出道颇早,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师从颜文樑、王挺琦、杨祖述、闵希文等教授,此后却一直执着于以“边缘人”的角色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而他的幸运在于,由于身处上海,在那些特殊的年代,林风眠、刘海粟、关良这些落难而不堕其志的老艺术家,曾悄悄向年轻的陈钧德“私授”艺术之道。

 

“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呈现了艺术家从艺一甲子时间里的艺术成长和变迁之路

 

  在中国美术馆的此次“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展示了画家从艺60年的创作生涯,遴选了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每个年代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其中1960年代、1970年代具有文献意义的现代派绘画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近年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的陈钧德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颜文樑等,其油画既保有西方的油画质感,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

 

  边缘人的独自旅行

  展览中,首度公开展出的两件油画作品《自画像》、《小金》,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陈钧德艺术的起点。1956年至196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念书时,陈钧德就矢志成为画家。虽然他明知,画家注定是“一个人的旅行”,但骨子里认同约翰·克里斯朵夫式的个人奋斗的陈钧德并不惧怕“一个人”。陈钧德在大学第一次捧起西方现代主义画册时便一见如故,并在其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自我。

 

  1960年代,国内艺术界与西方世界交流中断,全国美术院校、创作机构几乎“一边倒”崇尚苏联写实主义美术风格,人们普遍视西方现代绘画为异端而拒之,一些曾负笈游学欧洲的艺术家们遭到冷遇,观念偏颇和视野狭窄导致绘画风格样式的单一。执着于现代主义的陈钧德出于天性的驱使和勤奋好学的动力,在曾经留学法国的闵希文老师引导下,从一些画册中领受欧洲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早期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风采。

 

 

陈钧德《自画像》50×40cm 布面油画 1963年

 

 

陈钧德《小金》 45×60cm 布面油画 1963年 

 

  《小金》和《自画像》发出的信息是明确的,不追随当时流行的、过分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画风,借用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语言,把对线、色彩和结构的重视与自由抒发感情结合起来写形传神。应该说,陈钧德一直坚持这一理念没有动摇过。

 

无论在何种时期,陈钧德都坚持写生创作,图为一组创作1960-1980年代的素描作品

 

  当时,陈钧德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狂热是“错爱”,只能避人耳目,埋藏“地下”。这一埋藏,代价是十七年。十七年里,即便是青春飞扬的岁月,他也习惯了做个“边缘人”,无论在校园里,还是毕业后先后被分配在部队文工团、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等,艺术天赋极高的他,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探索只能在“地下”、“半地下”状态下偷偷进行,从来没敢奢望有朝一日成名成家。

 

1990年,陈钧德在香港举行个展时,刘海粟(左三)、夏伊乔(右四)亲临现场题诗道贺

 

  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与刘海粟、林风眠、关良、颜文樑、闵希文等结成了忘年交,后者也都是被政治运动扫进垃圾堆的十足的“边缘人”,私下里他们频繁走动,热烈交流,互帮互助。林风眠曾当面示范传授画作的“灵动与透气”,刘海粟则赠其《芭蕉樱桃图》,鼓励他在画布上的挥洒与探索。与前辈艺术大师们的友情,宛若灯塔,让灰色年代的陈钧德不觉得艺术探索的孤独,相反,艰苦环境下的磨砺,养成了他对艺术创作毫无名利杂念,学会了在绘画中自得其乐。因此,美术理论家邵大箴也认为:“陈钧德接续了上世纪上海三十年代一度中断的油画传统和味道。”

 

中西融合的色彩旋涡

  直到1979年,春天的气息在中国大地骤起。

  这一年,刚刚从“文革”运动中走出的中国,有着巨大的逻辑惯性,主流美术创作仍旧以政治意味的主题创作为尊。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公开讨论,身处“边缘”的艺术家们跃跃欲试,也纷纷寻求“自我表达”。1月,陈钧德与11位画家共同推出、后来被中国艺术史反复提及的“上海十二人画展”,在没有官方允许的情况下,在黄浦区少年宫展出。陈钧德拿出参展的作品并不是他在过去20年探索中走得最为极端的现代主义作品,而是一些带有印象主义风格的风景,即便如此,依然反响巨大。

 

 

 陈钧德《复兴公园雪霁》90x120cm 布面油画 1977年

 

 

 陈钧德《桂林山水图》 84x87cm 布面油画 1980年

 

 

 陈钧德《清辉幽映》 84x87cm 布面油画 1980年

 

  1980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刘海粟、关良、颜文樑、陈钧德油画展”又引起中外关注,时年43岁的陈钧德与赫赫有名的前辈艺术大师同台献艺毫不示弱,而刘海粟、关良、颜文樑乐意与后辈陈钧德一同展览,也表达了他们对陈钧德默默探索20年的学术肯定。

 

 

 陈钧德《水乡即兴》 60×70cm 布面油画 1981年

 

  自此以后,陈钧德受到世界各地展览的邀请,荣誉纷至沓来。

 

 

 陈钧德《沈家门早市》 76×95cm 布面油画 1982年

 

 

 陈钧德《印心石屋》 92×77cm 布面油画 1982年

 

  随着国门大开,中国人从事油画创作可供借鉴的流派纷呈,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目不暇接,直接催生了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八五新潮”,但在轰轰烈烈时代浪潮中,真正要做到“为我役使”,显示中国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的艺术,却格外艰难。

 

 

陈钧德《水镇渔歌》84×87cm 布面油画 1982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曾为陈钧德撰写个人传记《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的丁曦林认为陈钧德在当时是一个逆时代而动的“奇特存在”:“‘八五新潮’在中国内地风起云涌时,陈钧德其实已经在现代派艺术领域摸索了20年,当许多年轻艺术家热衷于“拿来主义”,将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派艺术手段任性地搬来表达自己,陈钧德则在黄庭坚、石涛、黄宾虹、王国维等故人的思想中汲取养分。此后,陈钧德的艺术面貌明显转向了,他的作品一直有油画的质感,但他的写意油画在保留油画本身质感的同时,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哲学和士大夫精神的艺术特质。可以说,陈钧德的艺术,无论放在世界油画史上还是中国油画史上,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陈钧德《暖冬阳光》80×10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在油画画传入中国的百余年里,西方艺术在中国大地上承传、嬗变、冲突、融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艺术奇观。刘海粟、林风眠、关良、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等艺术大家都曾在中西融合的道路和方法上进行了长期探索。陈钧德对色彩、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与前辈艺术家一样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深度,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前辈。譬如,陈钧德的新写意油画的抒情风格,明艳奇崛,舒展流畅,似乎罕有匹敌。读他的画,能感受艺术家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内性方面如精神的力、性格的力、哲学的力;技巧方面如线条的力、色彩的力、音乐的力等等。

 

  此次中国美术馆“陈钧德艺术展”呈现出的陈钧德60多幅油画作品中,不少是近年的创作,尽管画家已经80岁,但作品中透露出的奔放、激越和自由,却依然像巨大旋涡将观者牢牢卷进。

 

  展品中呈现了多幅女人体作品,互映成趣。一幅题为《色草人体》,刚劲的线条、斑斓的色块,将画家瞬间从一个女性身上感受到的生命内在的原始力量以及美的热力,表现得十分强烈,让我感受到画家创作时刻的热血沸腾。另一幅《侧卧女人体》,画家也捕捉了鲜活的血肉内在,或许真实的女人体并没有那样一种红色,但陈钧德创作时感受到这种色彩的存在,他运用红色的笔触和色块将女性的力量表现得鲜活而灵动。

 

陈钧德绘画艺术展”中一组2000年代的女人体创作,中间为《色草人体》

陈钧德《侧卧人体》97×145cm 布面油画 2007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陈钧德《双人体》150×15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陈钧德表现的教堂同样诗意盎然,别具一格。如他在香港创作的《尖沙嘴教堂》、在蒙马特高地创作的《圣心教堂》以及在法国所作的《巴黎圣母院》,将教堂以往的庄严肃穆演绎得奇幻多姿。从画面看,画家面对风景的那一刻,全无任何杂念,只为眼前的景色所激动。他起笔、落笔极其果断,每一笔都传递着画家自身的兴奋和爽快。让我看了情不自禁地想起,有位评论家说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果本人不感动,观众怎么可能感动?品赏陈钧德的艺术,很多人与我一样感觉得到,画家在创作写生油画过程中,心情是极其愉快的、兴奋的、纯真的。如果画家绘画过程中是枯燥的、痛苦的,作品本身也会无言传递。

陈钧德《香港尖沙嘴教堂》 80×100cm 布面油画 1991年 

陈钧德《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 100×100cm 布面油画 1999年 

陈钧德《古镇印象》 70×90cm 布面油画 2005年



 写生即是写生命

  困于时代的封闭,陈钧德年轻时无法像前辈艺术家奔赴欧洲油画发源地学习。他矢志通过啃读大量的著作弥补“时代的欠账”,也遍览国内各大艺术馆藏。九十年代后,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陈钧德开始漫游世界各地艺术殿堂,如饥似渴吸收各国文化精髓。或许是晚年才对世界漫游,这个时期的陈钧德毫无暮年苍老之气,反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更新奇的感悟,

陈钧德《日映岚光轻锁翠》 120×12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使陈钧德深感触动,同时也促动他新的艺术探索。表现与抽象的融会贯通,是陈均德此时期的艺术特色。作品色彩更趋明亮,鲜艳处极端鲜艳,自如地运用对比色,整个画面充满张力;而淡雅处又极端淡雅,雅得超脱,雅得随心所欲。他是色彩的主宰,线条的将帅,作品饱蘸情绪,毫无含混。

陈钧德《夜曲》 50×70cm 布面油画 2010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陈钧德的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偏重写生,在画笔与对象的相互交流中大胆使用果断、霸道的色彩,闪电般记录眼中、手中和心中的风景。对比,艺术家表示:艺术家的创作是激情澎湃的生命表达。创作要有激情,激情从何而来?从对象而来,从精神交流而来!当我面对新鲜的环境,与天地、与山水、与建筑、与灯火、与人群都会默默地发生交流,交流让我产生情绪,产生情感。常常,我就是带着情绪、情感在画画。我喜欢写生绝对不是为了积累创作素材,更多是与写生的对象进行交流。如果画家对写生对象是有真切交流的,那些对象就会钻进你的头脑、你的内心,让你随心所欲在画面呈现。因此,我的写生从来不是看一眼画一笔,我是先静心凝神地深入观察,捕捉内心感受,然后大胆落笔。

  而在2009年发表的《写生即是写生命》一文中陈钧德还写到:“提倡写生、拯救写生如果不以生命意义的注入,我个人认为不会有任何伟大的结果,写生艺术是独立的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艺术,不是其他任何艺术可以替代的艺术,是接近生命,接受生命,表现生命最直接,最生动,最感人肺腑的艺术。在凡.高、在塞尚,在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作品前真诚地感悟吧!”

陈钧德六十载创作生涯里最大尺幅(2米×3米)的作品《梦境》在本次展览中首次展出

  作为一个人,陈钧德单纯、自在而平和。他从不“喧哗”,很少长篇大论地发表意见。他说:“对于我,漫长的人生经历,最本质也是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简单、更明确……”他所以能长期保持一份“淡然若水”的超脱心态,是因为他懂得“更简单、更明确”之于生命的价值,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的道理。身居灯红酒绿的大上海能保持这样一份平静淡远之心,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出口,有自己情感宣泄的渠道,他灿烂的艺术就是他宁静的心绪的一块补色。

陈钧德《山村秋色》 100×12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陈钧德《山深云满屋》 100x16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北京朝阳朝阳路红星美凯龙温钦画廊
www.o2oArt.cn,13811793577
 

温钦画廊,O2O现代画廊,实体店+艺术品电商+掌上画院,名家国画书法定制原创油画,照片定制纯手绘油画全球领头羊小叶紫檀艺术品,多年来向全球提供高品质的各种风格的原创、定制和临摹纯手绘油画、书画作品、墙绘和艺术摆件;

 

扫一扫温钦画廊公众号:o2oArt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