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 蒙克名作《呐喊》首度现身拍卖场

浏览历史

蒙克名作《呐喊》首度现身拍卖场
温钦画廊 / 2012-04-30

 

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经典名画《呐喊》(The Scream)画面中心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胎儿,也有人说他是蠕虫,还有人说他是蝌蚪甚至是骷髅。它还被人称为“心灵画像”和“一张让一大群心理理疗师忙起来的脸”。


现在,它又有了一个新标签──“拍场明星”。是的,这幅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了拍卖场。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图片:蒙克名作《呐喊》的别样化身

5月2日,《呐喊》将现身纽约的苏富比(Sotheby's)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专场夜拍。苏富比的专家预计这幅画有望拍出逾8000万美元的天价,是苏富比有史以来给拍品定出的最高估价。

蒙 克在1895年创作了《呐喊》,画中有一个性别不明、犹如幽灵般的人物站在奥斯陆峡湾旁,神情惊恐地以双手捂着耳朵。由于可以参考的先例少之又少,它的价 值难以估量。这幅画之所以如此知名,不仅是因为其本身艺术性很高,还因为它对流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众多的衍生之作和戏仿之作。蒙克一共创作了 四个版本的《呐喊》,此次上拍的版本是唯一一个由私人收藏的版本,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拍场的版本。苏富比对这幅作品押下了重注,其结果要么是因为成功 拍出史上价格最贵的艺术品之一而风光一把,要么是落得事实证明其期望值过高的尴尬局面。

苏富比还把这幅画送到亚洲、北美和欧洲的几处私人 宅邸,好让一些重要客户能够品鉴这幅令人不安的画作是否会与他们其他艺术收藏品的风格发生冲突,实属这家拍卖行的罕见之举。这幅画还曾被从画框中取出供几 名希望近距离观看这幅画的确实有竞拍意向的客户鉴赏。不久前,这幅画还被空运至香港停留48小时,以让一名顶级藏家在苏富比办公楼的一个密室内亲自细细查 看。

这幅画的潜在买家包括欧洲的企业高管、亚洲的超级富豪以及中东的显贵。其中人们最 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正在建立自己的收藏帝国的卡塔尔王室,据报道其在不久前斥资至少2.5亿美元将保罗·塞尚(Paul Cezanne)的名画《玩牌者》(The Card Players)收入囊中。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品部负责人西蒙·肖(Simon Shaw)称,《呐喊》在日本备受追捧,特别能够获得日本人的认同,这或许是因为蒙克的创作曾受到过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苏富比的专家菲利普·胡克(Philip Hook)估计,《呐喊》大概能够吸引10位潜在买家。他个人提出的理论是,收藏家一般不会花超过自己净资产1%的钱去购买某一件艺术品。据此说来,那么《呐喊》的竞拍者的身家至少有80亿美元。

传 闻中的潜在买家还包括一些以往就成功购入过大师杰作的国际收藏家。其中,日内瓦的亿万富豪莉莉·萨夫拉(Lily Safra)就曾斥资1.043亿美元买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I)》(Walking Man I);美国化妆品业巨头罗纳德·劳德(Ronald Lauder)通过私人洽购豪掷1.35亿美元为自己在纽约的博物馆买下古斯塔夫·克利姆特(Gustav Klimt)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画像一号》(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艺术品行业业内人士预计,《呐喊》这种类型的杰作不太可能会吸引一大群蒙克迷,而更有可能吸引对珍罕艺术品收藏兴趣广泛的藏家,此类藏家包括俄罗斯 实业家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和希腊船王继承人菲利普·尼阿柯斯(Philip Niarchos)。这些藏家的代表均拒绝置评。

苏富比本月在伦敦公开展出了《呐喊》,在五天多的时间内有7,500多人观赏了这幅画。 画作以玻璃罩着,竖起的护栏将参观者挡在了大概7英尺外,两旁还有保安看守。此外,约有350名藏家在招待会上更近距离地欣赏了这幅画,当然在让这些藏家 靠近这幅画之前,苏富比收走了他们手上的香槟以防不测。

在纽约,有些顶级客户私下已经在苏富比的一个密室中观赏过这幅画,他们是坐在高背 椅上欣赏,与画隔着一小段距离。肖透露道,“有一名世界顶级藏家说,‘我可以把我收藏的画全都卖了,把这幅挂在 上,然后把我的椅子搬到画前面,再端上一杯咖啡,就这样盯着它看一辈子也心满意足。’”

自上周五开始,苏富比在纽约面向更多客户展出这幅 画。展厅位于一栋建筑的10层,苏富比聘请了一家设计公司为它打造了配备聚光灯的装置,并遮住附近窗户的太阳光和窗帘,以让这幅画看上去像是从内部发出光 芒。虽然蒙克希望看到其作品的人能够表现得像在教堂一样,手上要恭敬地拿着帽子,但是许多看到《呐喊》的人却忍不住用手捂住脸颊,嘴巴张成一个大大的 “O”字说不出话。

摩纳哥艺术品经纪人戴维·纳哈迈德(David Nahmad)说,如果8000万美元左右能够拿下这幅画,他或许会参与竞拍。他解释说,这是一个隐含风险的投资,因为蒙克的知名度并不像其他画家那么 高,因此转手再卖出去的价格得不到保证。他说,“如果让我选择是买毕加索(Picasso)还是蒙克的作品,我会选择买毕加索的。大家对毕加索、马蒂斯 (Matisse)、塞尚和莫奈(Monet)都了解得非常透彻。如果你在南美洲和谁说有件蒙克的作品可买,对方会问‘他是谁?’”

苏富 比拍卖的这个版本的《呐喊》融合了12种色彩,而且色调明快,画面主体那个骷髅般的人物的鼻孔一个为蓝色,另一个为棕色。此件作品为板面粉彩画,是蒙克在 1893年至1910年间创作的某一系列的第三件作品。一些艺术品经纪人视粉彩为这件作品的一个瑕疵,而另外一些经纪人则认为这个版本的线条和色彩要比油 彩版的更具冲击力。这件作品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画框刻有蒙克初创于1892年的一首诗,据说正是这首诗激发了蒙克创作《呐喊》的灵感。蒙克在这 首诗中描述了他沿着峡湾散步时的状态──“焦虑不已地颤抖着”、“一声延绵不绝的呐喊穿过天地间”。

在拍卖开始前,苏富比还印了一些限量 版精装书送给顶级客户。它还制作了两段用于在拍卖会上宣传《呐喊》的视频,其中一段拍摄于纽约的罗斯福岛(Roosevelt Island)以呼应这幅画的海滨背景;在另一段视频中,朵朵云彩伴着令人心跳加速的合成配乐飞快地在血红色的天空中飘移。

其实,蒙克未 必会把这样的大众传媒造势当一回事,因为这位艺术家本人就深谙营销之道。他的作品曾被视为极其地离经叛道,甚至家长被警告称他们的孩子要是看了他的作品就 会得水痘。在其早期的艺术生涯中,有着“怪人”(Bizzarro)之称的蒙克是最早一批向观看其作品的人收取门票的艺术家之一。1892年,继德国皇帝 在国内发表了批判其画作的演讲之后,蒙克便采取了这个收费举措。尽管他没有从卖画中挣钱,至少还是可以收获入场费。

Popperfoto/Getty Images
在创作《呐喊》时,蒙克正陷于绝望之中。

在 创作第一个版本的《呐喊》时,酗酒、疯狂抽烟的蒙克正陷于绝望之中。研究蒙克的学者休·普里多(Sue Prideaux)说,当时蒙克年届30,生活贫穷,还因为一次灾难性的恋爱而受到创伤,此外他还害怕自己也会患上一种在其家族中肆虐的精神疾病。普里多 说,蒙克将画中变形虫模样的人物置于奥斯陆U形海湾一处自杀事件高发地,来往行人可以在那儿听到来自附近屠宰场和疯人院的叫喊声。他还说,蒙克被诊断患上 精神分裂症的妹妹就关在那个疯人院。那么,关于这幅作品一个可能的误解在于呐喊本身──很多艺术史学家声称画中人并非在大声喊叫,而是在挡住四周的叫喊 声。

艺术史学家称,蒙克出于对印象主义的不满而创作出《呐喊》,并成为艺术家试图去细致剖析自身心理深处的表现主义时期的先驱。印象主义 似乎令蒙克感到厌烦,他曾抱怨它只是表现人们在织织东西、看看书的场景。普里多还说,蒙克曾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看过许多同样的书,也在巴黎的医院听过同样的讲座。在《呐喊》创作出的前几年,尼采(Nietzsche)提出了“上帝已死”这个著名的哲理 性主张,为现代对异化的探索铺平了道路。

这幅画迅速吸引了欧洲思想开放的艺术群体的注意。为充分利用这幅让人为之振奋的画,蒙克创作了黑白石版画,让这幅画能够印在欧洲各大杂志上并单独出售。他拒绝对这幅作品做出解释,从而让公众更加为之着迷。

美国民众很少有人亲眼看过《呐喊》,苏富比此次拍卖的这个版本上一次在美国展出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是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展览。

在 近几十年,从制冰格到政治海报,无处不是《呐喊》中那个骷髅般人物的复制品。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焦虑的象征,它还曾荣登1961年《时代周刊》 (Time)“内疚与焦虑”一期的封面。近些年,它又以具有搞笑意味的混搭形式出现在其他类型的创作中,如电影《小鬼当家》(Home Alone)中的喊叫画面和动画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霍默·辛普森(Homer Simpson)作为一个痛苦的北欧人形象的刻画。

导演韦斯·克雷文(Wes Craven)说,他一开始在自己执导的《惊声尖叫》(Scream)系列电影中使用幽鬼面罩的原因是,这令他想起了他最喜欢的艺术品之一──蒙克的《呐 喊》。克雷文称《呐喊》是一幅经典画作,让人看到了20世纪存在的“纯粹恐怖”,甚至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恐怖。

如此高的全球曝光度也使这幅 画“树大招风”。伦敦的博彩公司便为该作品将在开拍前失窃开出20/1的投注赔率。这件作品的另外两个版本就曾在奥斯陆的博物馆失窃。1994年,在利勒 哈默尔冬奥会的第一天,几名窃贼拿了一把梯子通过窗户爬进挪威国家美术馆将馆藏的《呐喊》偷走,并在原地留下一张纸条感谢美术馆的保安如此松懈。10年之 后,又一群蒙面持枪歹徒闯入蒙克博物馆(Munch Museum),掳走《呐喊》和另一幅蒙克的作品。幸运的是,这两幅失窃作品最终都被找回。第二次的失窃事件还有个小插曲,为了寻回失窃作品,在其黑巧克 力M&Ms的广告中使用《呐喊》形象的玛氏公司(Mars Inc.)愿意提供两百万颗M&Ms巧克力作为奖励,但据该公司称,根据挪威官方的指示那些作为奖励的巧克力尚未送出。

长期以 来,苏富比一直在为建立蒙克作品的市场铺路,近些年价格最高的10宗蒙克作品拍卖交易中,苏富比就策划了其中的八宗。肖表示,“我们非常有意识和有策略地 去努力塑造他的形象、建立全球市场。”2008年,苏富比以3800万美元的价格将《吸血鬼》(Vampire)拍出,创下蒙克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在这 幅氛围阴郁的画中,一名头发火红的女子正在亲吻一名男子的脖子。据了解那次拍卖的人士透露,在与来自俄罗斯和其他地方的竞拍者展开一番角逐之后,最终一名 美国人将这幅作品收入囊中。

然而,由于上拍的蒙克作品非常少见,藏家们可以参考的以往的销售记录并不多,这可能也会损害竞拍者的信心。例如,蒙克登上2010年佳士得(Christie's)拍卖目录封面的乡村风光画《丰饶》(Fertility)便最终流拍。

曾 掌管苏富比全球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部多年的纽约艺术品经纪人戴维·纳什(David Nash)说,虽然他预计这幅画将能拍得高价,他仍然对该拍卖行的“呐喊”策略感到惊讶。他说,“似乎没有多少理由能支撑这么高的一个估价,定一个更加实 际的估价、然后让市场决定最终的价格或许会更好一些。”

不过,也有一些人相当地乐观。全球艺术市场分析机构Skate's Art Market Research估计这幅画将能以9250万美元至1.234亿美元之间的价格售出,该机构一部分是根据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和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等艺术家的知名作品的售价估算出这个数字。当前拍卖最高价格纪录的保持者是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Nude, Green Leaves and Bust),这幅画2010年在佳士得拍出1.065亿美元的天价。如今,各拍卖行在不停地增加筹码,在今年的春拍中,佳士得和苏富比的印象派、现代及当 代艺术品拍卖会满是估价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作品,十年前很少有人敢提出这么高的估价。

此幅《呐喊》的所有人派特·奥尔森 (Petter Olsen)是挪威的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和船业公司继承人,他正设法从此次拍卖中大赚一笔。他还放弃了保价安排,这一策略通常在拍卖极受瞩目的作品时采用, 拍卖行会向送拍人保证一个最低价以此换取更高的佣金。奥尔森通过苏富比表示不愿意接受采访。

在奥尔森童年时期,《呐喊》就挂在家中的客厅 里,他是看着这幅画长大的。画属于他的父亲托马斯·奥尔森(Thomas Olsen),他是蒙克的资助人,也是蒙克在挪威小镇维兹顿(Hvitsten)的邻居。在二战期间,托马斯·奥尔森将这幅《呐喊》及几十幅蒙克其他的作 品藏在一个偏僻的干草棚中以免它们遭到纳粹的毒手,那时纳粹会把他们认为有损风化的艺术品放火烧掉。

这幅画至今只曾在三个家族手中流转。它最初的主人是德国的一个咖啡业巨头,他有可能是委托蒙克画这幅画的人。奥尔森曾说,卖掉这幅画是为了为将于明年在维兹顿开放的蒙克作品博物馆筹集资金。

近 些年,蒙克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去年举办的蒙克作品展吸引了486,000多名参观者,其作品展还将在伦敦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此外,明年还是蒙克诞辰150周年,届时挪威各大博物馆将举行联展进行庆祝。

关于《呐喊》中那个卡通似的骷髅和他张 得大大的嘴巴为何会令人内心受到触动,或者生理学能够提供解释。哈佛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在她的研究中发现,看到比较异常的五官(比如巨大的眼睛或极小的鼻子)时,猕猴大脑中的神经元会比看到正常五官时做出更强烈的反 应。她说,“那就是我认为为什么带有某种情绪的漫画人物能够产生这么强烈影响的原因,它正是我们的神经元所适应的东西。”

但是,在很多蒙克迷看来,《呐喊》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很简单。奥斯陆当代艺术空间NoPlace的联合创始人凯伦·尼戈尔(Karen Nikgol)说,“呐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人类行为,内心的忧伤或者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它们都是永恒的。”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